(续前)
2.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智圣”多于唐宋时期,及本书人物的收录基本标准?
在甄别、筛选历代思想家的过程中,本书编者和负责审查的专家们自始至终没有以朝代取人的想法。对清代以前的“智圣”人物,依照本书收录所定的标准,有多少就收多少。对自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近现代人物,因需要历史沉淀后才能看清,收录门槛显得略高一些。这是经众多专家多次充分讨论后才这样确定的。
本书所收人物按其卒年排序(仅孔子、颜回因师生关系例外),由此也大致划分了所生活的朝代,之所以说是“大致”,是因为个别跨两朝的人物,很难明确划分他的言行属于哪个朝代,但在目录中又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年代。所以,本书仅是一个大概的区分,读者可以从其生卒年看出其言行的时代背景。从本书目录看,所收人物自唐至清的朝代分布是:唐代26人,宋代38人,元代13人,明代40人,清代41人(若以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算作清朝结束,还要再加上划入近代的19人,清代共有60人)。由此数据看,盛唐明显少于明、清,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也许正是思想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联想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云集(共收录39人),明显多于大一统的秦代及社会稳定的“两汉”时期(三个朝代共收录22人),似可见有这样一个历史规律:“多难兴邦”,乱世中出的思想家比较多;盛世并不一定多出思想家,丰裕的物质生活使人们的思想也“死于安乐”了。
本书的人物收录标准是“三加三”(三立、三性)原则,即古人所说的“立言、立功、立德”,再以现代人对思想家的要求进一步明晰和规范化,即思想的原创性、系统性、实践性。因此说,本书在此所说的“三立”与通常所理解的立言、立功、立德是有区别的。“立言”在此特别强调思想的原创性和系统性,不是有著作或一般言论就行,更不是鹦鹉学舌或发号施令;“立功”在此重在强调思想的实践性,所提出的思想是能付诸实践并能取得成功的,而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武夫之功;“立德”则是对“圣者”的特别要求。因为若仅论思想家,可依“三性”标准收录,但“智圣”的标准应当高于思想家,主要是在道德层面必须能为人师表。有的思想家的道德品质低劣,但不能为此说他没有思想,所以,不能尊他为“圣”。有鉴于此,虽然有的思想家的姓名曾出现在当前院校教科书的思想家行列中,本书初稿也有收录,但在审稿中,专家们的一致意见是删除。虽然“道德”的标准是因时代、因人而变化的,但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标准,还是如一杆隐形的秤,存活于大众的心里和社会的良知中,历万古而不变。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号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