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然(燃)丹黄焰,(惟)此玉池水。客来争解带,万劫付一洗。”这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家朱熹描写庐山温泉的诗句。温泉,在庐山西南的黄龙山麓,出露口的温度高达72摄氏度以上,溢出后的常年水温平均62摄氏度左右。
苏轼初游庐山时,本不打算写诗作赋。他说:“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本来风景越胜,诗兴越浓,不会有诗人因为风景太好了,而不愿作诗。苏轼这样说,恐怕另有原因吧。原来,苏轼曾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又两次作诗讥讽朝政,遂一贬再贬,直到黄州当了个团练副使,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到了庐山才不想写诗了。但是,这位“作诗火急追捕,清景一失难摹。”的诗坛名将,是不会放过庐山这么好的诗境的。于是,他不仅写了《初到庐山》、《庐山》两首,而且还有了一个同和尚对诗的趣闻。
苏轼游览到了山南温泉时,(那时候叫汤泉)见到有这么好自来的热水,正中下怀要畅洗一番,去掉身上几天游历庐山的汗污。不曾想,温泉旁边的黄龙寺里,从福州来一个名叫可迁的和尚,也喜欢弄墨吟诗,虽不甚在行,却可附庸风雅,哗众取宠。可迁和尚看到寺前有四孔滚烫烫的热水从中涌出,附近的村民傍晚荷锄归来,都会到这里洗洗汗灰,他便琢磨了一天,心想:这是炫耀自己才华的好时机。于是,他就在寺庙的院墙上题下了“禅庭谁立石龙头,龙口汤泉沸不休,直待众生尘后尽,我方清冷混常流。”一首诗。这样浅陋的诗,倒也引来了一些僧俗观看。苏轼洗完澡后,听到说有一个和尚题诗墙壁,可能会有点才华,便想以诗会友。在诗坛名将眼里,可迁和尚的诗实在不怎么样,还浅薄得有些令人可笑。苏轼索来笔墨,就赋了一首“石龙有口口无根,自在流泉谁吐吞。若信众生本无垢,此家何处觅寒温。”的诗。写毕,围观的众人喝彩不断。后来,一好事者忙打听作者的身份,得知是大名鼎鼎苏轼。从此,苏轼同和尚对诗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号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