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众说智圣

胡适的母亲、祖坟及其他

时间:2012-5-21 15:39:30  作者:邵纯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查看:1061  评论:0
内容摘要:2011年是胡适先生诞生120周年,今年则是他逝世50周年。读罢10卷本《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产生了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的感慨。这10卷书中出现的各种名人之多,如过江之鲫,不计其数,然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胡适那原本文盲,婚后才识些字的母亲冯顺弟。胡...

2011年是胡适先生诞生120周年,今年则是他逝世50周年。读罢10卷本《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产生了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的感慨。这10卷书中出现的各种名人之多,如过江之鲫,不计其数,然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胡适那原本文盲,婚后才识些字的母亲冯顺弟。胡适的母亲17岁嫁给了一位比自己年长31岁的官吏胡铁花,19岁生子胡适,23岁守寡,46岁病逝。在这个世界上,她来去匆匆,然而她从幼年时期就表现出来的理性是非凡的,她的教子有方、她对于苦难的承受力和战胜苦难的韧性,她的大度和远见,都令人感到叹惊。可以断言,没有这位母亲,就不会有后来在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胡适。

胡适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的坟原是排列在一处的。不晓得从何时起,在胡适的家乡出现了一个耸人听闻的传说。那传说的内容是:胡适之父胡铁花在台湾和日本人打仗,战败而死,他的头颅被敌人割去了。因此,胡铁花的遗体运回家乡时是没有头颅的。朝廷为了表彰他为国捐躯,赐给他一个金头与尸体同时下葬。从此,那些贪财的人便产生了盗墓的念头,但始终没人敢动手。“文革”时天下大乱,什么坏事都可以在革命的名义下堂而皇之地干出来。当地一个名叫汪阿鼠的人便来掘墓,结果如何不得而知。1987年清明节那天,《徽州社会科学》的主编专程来到绩溪上庄进行实地考察。他看到的情景是四座坟墓中胡适祖母的坟完好无损,在另外三个被挖的坟中发现了三个颚骨。三个坟墓中既有三个颚骨,所谓胡铁花无头尸的谣传不攻自破,金头之说也根本不存在了。同年,当地政府修复了三个被挖的坟墓,还立了一个石碑,上面刻着“锄月山房”四个字。这位主编还说:“我见到了那个名叫汪阿鼠的人,年龄在50岁左右。”我亲耳听他讲了这个真实的故事,心情自然忿恨,感到悲惨,但转念一想,“文革”之初,我亲见了瞿秋白的墓地被砸毁,其惨状目不忍睹,那是一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胡适的祖坟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从1954年末到1956年初,对胡适曾进行过全国性的大批判,并留下了大量的批判文集。那些批判的内容就是开帽子工厂,把学术问题政治化、极左化,对胡适全盘否定,大兴问罪之师。比如胡适说过“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一方面狠批这两句话是唯心主义的陷阱,另一方面则把胡适在这两句话后面紧接着说的“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阉割掉,不让人们知道真相。新中国成立时 20岁以下的人,当时要了解一个真实的胡适是不可能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恢复,季羡林先生于1979年率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为胡适说几句话》的文章,到了80年代初,关于胡适的传记、年谱及胡适本人的著作陆续出版,似有“胡适热”。复旦大学朱文华先生的《胡适评传》1988年出版,此书第330页中写道,在全国批判胡适时,毛泽东曾说过:“将来替他(指胡适)恢复名誉。”   

现在已基本上具备了客观公正地评价胡适的政治环境,这是历史的进步。从政治上讲,胡适是一个温和的改良主义者,这自然与武装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相对立;从另一个角度看,如唐德刚先生所说,胡适的思想“照远不照近”,这就是说再过若干年后,人类已不再需要动刀动枪,最终将走到社会不断改良的道路上去。胡适的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和我们所反对的道德修养上的极端自由与利己主义不是一回事。他提倡“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这包含着积极进取的意思。他说:“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这话于情于理也没有什么不对。   

现在,政治上的胡适早已不复存在,而文化上的胡适依然活着。从社会影响而言,胡适最大的贡献不是他关于哲学史、《红楼梦》、禅宗和国学方面的其他研究,他最大的贡献还是他为推广白话文而提出来的“八不主义”。在胡适之前,早有人提倡白话文,比如陈独秀在安徽就办过白话文的报纸,但前人的倡导收效甚微,而文言文又极大地束缚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胡适的特殊贡献,在于他提出的“八不主义”在变文言为白话时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只要按照“八不主义”去做,文言就自然变成白话了。这是一件历史性的大事。如果没有白话文的普及,中国的近现代教育制度是无法建立的,社会信息的传播是难于进行的,中外的文化交流是非常困难的……很难设想用文言文翻译《资本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只有靠白话文这个工具才能进行,从这些意义上讲,说胡适改变了中国并非溢美之辞。   

白话文的普及,使跋扈了千年的八股文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老八股完蛋了,洋八股、党八股又登台了。1927年胡适写了一篇“漫游的感想”,其中说:“从前的革新家说中国有三害:鸦片、八股、小脚。鸦片虽然没有禁绝,总算是犯法了。虽然还有洋八股与更时髦的党八股……”胡适对洋八股、党八股是坚决反对的。1942年 2月,毛泽东发表了他的名篇《反对党八股》一文。我们把胡适在1917年提出的“八不主义”和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对照阅读,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是一目了然的:   

“八不主义”的第一条是“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八不主义”第二条是“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八不主义”主张“不用套语烂调”,党八股的第四、五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八不主义”主张“不避俗字俗语”,毛泽东提出“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   

“八不主义”主张“不用典”,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与胡适不尽相同。他根据胡适关于“活文字”、“死文字”的著名论点指出,“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这说明毛泽东在写《反对党八股》时是认真参照了胡适的“八不主义”的,对于“不用典”这一条有取有舍,这就是创造性的传承。   

“党八股”这三个字最早是谁提出来的?首创者可能是国民党元老之一的吴稚晖,钱玄同、胡适、毛泽东沿用了这个概念。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