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智圣故事

湛若水故事之六:聚众讲学

时间:2012-3-19 14:28:35  作者:  来源:  查看:506  评论:0
内容摘要:    明代理学(道学)家们把讲学的风气刮上了九华山顶。王守仁倡议在九华建书院讲学于前,湛若水在九华聚众讲学于后。青阳秀才柯乔,在佛陀里东、化城寺西的“阳明书院之侧,筑“精舍”读书、讲学,为纪念其师尊王守仁两次旅游九华,故而命名为“双华精舍”。于此同...

    明代理学(道学)家们把讲学的风气刮上了九华山顶。王守仁倡议在九华建书院讲学于前,湛若水在九华聚众讲学于后。青阳秀才柯乔,在佛陀里东、化城寺西的“阳明书院之侧,筑“精舍”读书、讲学,为纪念其师尊王守仁两次旅游九华,故而命名为“双华精舍”。于此同时,举人任柱(知县)在“阳明书院”东侧建造“凤台精舍”。在“阳明书院”东隔壁,有学者毕心坡建造的“东壁精舍”。毕心坡乃尚书毕锵的次子,荫袭为户部员外郎。万历年间谏阻神宗派太监去滇、广搜罗奇珍异宝未被采纳,便愤然弃官返回江南,在九华筑室,研究和讲授心性之学。他对远道负笈而来的学子,无不接纳,并接济贫寒子弟,倾资财周济他人,声望颇高。隐居在天柱峰下的施达,即受业于他的门下。吴钟在刘冲地方建云波书院。“阳明书院”东,还有吴文梓建的南台精舍。在化城寺庄(今九华街)还有“钦所精舍”。主人罗钦所是隆庆四年(1570年)乡试的举人,后任湖广按察使副司之职。罗钦所在此闭门读书三年,焚膏油以继晷,孜孜不倦。有次夜读时凝神苦思,灯火焚其头巾而不觉,山僧笑他:“往昔闻名的闭门先生,今日变成焚巾学者了。”

    湛若水是明代哲学家,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他在南京讲学时,青阳江学曾、柯乔、施宗道等人受业于门下。而江学曾等又是王守仁的弟子。湛若水乃属明儒理学的白沙学派,主张“随处体从天理”的理论,而王阳明则主“致良知”学说。两人虽各立门户,但交往甚密,互有酬唱。王阳明在国史馆讲学,湛若水与王守仁等人为伍,声望日重,世称“甘泉先生”(湛字甘泉)。他每到一处,必创书院,开筵讲学。在扬州创“甘泉行窝”,在南京有“新泉精舍”。他还叮嘱弟子江学曾等人在九华筹建书院,并修书给地方官员,请予鼎力协助。

    弟子们遵嘱在九华营建书院,不久竣工,以老师雅号命名为“甘泉书院”,恭候师尊驾临。后来湛若水因为母亲去世,离京去职三年,才赴九华讲学。在来九华途中,赋《将入九华》诗一首:
九华翠色入云齐,
一角青天为尔低。
即欲拨云问天路,
云深天路恐无蹊。

    甘泉书院,在摩空岭下,伏虎洞西南。倚山面溪,崇山峻岭环峙左右。相传书院有讲堂、书斋等三进房舍。湛若水亲笔书写的“甘泉”二字刻石悬嵌门额。湛若水讲授时,学子济济一堂,兴盛一时。

    明末后,书院失于维修,清咸丰年间又遭战火。至今湛若水手书勒石的“甘泉”碑尚在,余皆荡然无存。书院遗址,已成一片葱绿茶园。因“甘泉”石刻犹存,故而称此地为“甘泉石”。


标签:湛若水故事 聚众讲学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