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智圣故事

李光地故事之二:李光地与安溪寺庙之缘

时间:2012-3-17 16:17:57  作者:  来源:  查看:2042  评论:0
内容摘要:清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生在安溪,长在安溪,为官期间多次乞假回乡,辞世后又归葬故土,因而与安溪不少寺庙结缘,留下诸多珍贵的墨宝和动人的传说。

安溪素有“仙家佛国之称”。唐五代间,县境内已建有多座庙馆寺院。自宋迄清,安溪儒、道、释俱兴。据统计,全县现有寺庙庵堂逾千座,其中不乏规模宏大、构筑精美、巍峨壮观、各具特色之文物古迹。许多寺庙被列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在安溪,儒、道、释长期共存,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形或具有安溪乡土气息的宗教民俗文化。

清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生在安溪,长在安溪,为官期间多次乞假回乡,辞世后又归葬故土,因而与安溪不少寺庙结缘,留下诸多珍贵的墨宝和动人的传说。

坐落于湖头镇西南隅的泰山岩,始建于宋。清乾隆《安溪县志》载:“宋绍兴四年,显应祖师坐化,建寺于此”。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应安溪百姓的请封,宋高宗敕封惠胜为“显应普济大师”。古寺前有放生大池,池边有灵塔四座,寺庙庄严,数百年香火鼎盛。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巡宰李森耗巨资起盖中殿并东西畔藏经堂、斋堂,更使殿宇呈现前所未有的辉煌。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朝为官的李光地返乡重建泰山岩,使之焕然一新。李光地《酬泰山和尚见寄》诗写于举荐施琅之前,而施琅收复台湾之后,李光地马上组织重建泰山岩,可见泰山和尚对收复台湾有功。

坐落于湖头溪西岸的湖头关帝庙,旧称忠义庙,明天启元年(1621年)由李懋桧建。后李光地祖父李先春献田作为庙产。至今湖头街仍流传着关帝爷威灵保佑李光地在滔天洪水中,“独筏午时三刻到泉州”的传说。因而,湖头李氏族人崇拜关帝。

坐落于湖上乡盛富村铜锣寨的铜锣庙,整座庙宇坐南向北,四合院式,中殿有六根圆柱,正殿庄严肃穆,现保存有诸多明清文物。有形态逼真的明代周仓雕像等,而最为珍贵的应首推正殿悬挂的李光地书赠的匾额“铜锣古地”。古匾传递的是李光地与铜锣庙的一段流传广泛的故事:李光地14岁时,全家12人曾被山寨王林日胜劫至永春船头岩附近的“帽顶寨”。在铜锣八社28猛士的救助下,李光地平安脱险。获救后的李家自此以后定期到铜锣庙叩拜酬谢,从不间断。李光地入朝为官后,仍念念不忘神恩,特书题“铜锣古地”匾额赠铜锣庙,以谢神明救命之恩。

28猛士破帽顶寨救李光地全家的传说,同样流传于桃舟乡。桃舟乡吾岩山下有座吴山寺,“始建于明正德七年,由南岳临济正宗月镜和尚募建,迄今近500年。原占地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古时吴山寺僧人甚众。清康熙年间全盛时达二三百人。见于文字记载的僧人还有:锐锋和尚、法镜和尚、晦潭和尚、居马和尚、艮斯和尚等。吴山寺的僧人不仅勤修禅理,而且习武成性,武功高强。清乾隆《安溪县志·仙释》载:“僧锐锋,俗姓杨,少业儒,后披缁,居化龙岩,深通禅理,能文章,饶有勇略。著有语录杂作,李文贞公为之传”。

传说“喝醒”石刻乃是后人为纪念李光地祖父李先春所刻。此石刻记述着一段人虎有缘、和谐相处、放生报恩的动人传说。

以上寺庙僧人,都有一共同点:以武功、禅力救助李光地或帮助李光地成就功业,可谓道深缘亦深。据载,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时已73岁高龄的李光地请假还乡,曾临吴山寺,作长歌一首并勒石为记,可惜此石今已无处可寻了。

坐落于感德镇石门村境内的玉湖殿,奉祀北宋时期闽南地区的灵医吴夲(tāo)。李光地在《吴真人记论》中说:“吾邑清溪(今安溪)之山,最高者曰石门。吴真人者,石门人也。乡里创庙主祀,子孙聚族山下,奉真人遗容”。玉湖殿中悬挂有“真人古地”匾,是谁手迹有待查考,而李光地论述吴真人是石门人,却是真实可信,这对于吴夲历史文化研究,是重要而珍贵的史料,值得向海峡两岸信奉保生大帝的善信们广为传播。

坐落于西坪镇松岩村境内的代天府,又名石鼓府,内供奉五府王爷。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建,府中悬有横匾“山高月明”,相传为李光地手书。

李光地墨宝能出现在铁观音发源地的松林头“代天府”,说明李光地不但与“代天府”有缘,而且与安溪茶有缘!湖头泰山岩、湖头关帝庙、湖上铜锣庙、桃舟吴山寺、感德石门玉湖殿、西枰松岩“代天府”等寺庙均与李光地有缘,说明历史文化与宗教文化、茶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是可以融会贯通的,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先贤们留给安溪人的又一笔无形资产,我们应倍加珍惜,妥善发掘,科学提炼,以造福安溪人民。


标签:李光地故事 李光地与安溪寺庙之缘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