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共和国图腾

新中国国歌诞生始末

时间:2012-4-10 11:48:40  作者:陈宇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查看:1771  评论:0
内容摘要:两次各数百份的国歌征集稿都不尽人意(内容为军事科学院陈宇大校独家提供,请勿转载。)国旗国徽国歌征集启事 一唱雄鸡天下白。当三年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接近尾声时,新中国像一轮红日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喷薄欲出,同时也在呼唤着新国歌的诞生。 (一)两次各数百份国歌征稿都不尽人意 中国人民政治协...

两次各数百份的国歌征集稿都不尽人意

(内容为军事科学院陈宇大校独家提供,请勿转载。)

新中国国歌诞生始末

国旗国徽国歌征集启事

一唱雄鸡天下白。当三年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接近尾声时,新中国像一轮红日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喷薄欲出,同时也在呼唤着新国歌的诞生。

(一)两次各数百份国歌征稿都不尽人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之前,对于开国大典中奏什么曲子,曾有过激烈的争论。有人主张用德国的,因为世界阅兵曲子不是用德国式的就是用日本式的,因为这两个国家的阅兵曲子听起来的确显得有力,也很有节奏感;也有人主张用苏联的曲子,理由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一边倒”,开国大典中也应奏苏联的曲子;而大多数人则坚持最好还是用中国自己的曲子。一时意见纷呈,莫衷一是,谁也拿不定主意。由于这件事关系重大,政协会议筹备委员会只好将这个问题先提交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商议后再作最后决定。毛泽东在得知这件事后,干脆利索地说:“这有什么可争议的,我们自己的开国庆典,当然要用自己的曲子,奏我们新中国的国歌。”然而,毛泽东在这时说归说,新中国的国歌又在哪里呢?

国歌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新中国理应有新的国歌!在毛泽东的提议下,政协筹备委员会决定向全国开始征集国歌词谱稿。这个任务交给了由马叙伦任组长,叶剑英、沈雁冰任副组长的政协筹备会第六小组具体负责,并设立了“国歌初选委员会”。

1949年6月,第一届全国政协筹备会紧锣密鼓地筹备新中国成立的一些事项,其中确定新中国国歌的工作已迫在眉睫。7月4日,叶剑英在中南海勤政殿第一会议室主持召开了第六小组第一次会议,推选郭沫若、田汉、茅盾、钱三强、欧阳予倩五人组成国歌词谱初选委员会,郭沫若为召集人。从7月15日到26日,由郭沫若等人代表政协筹备会第六小组起草的《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经毛泽东、周恩来修改审批后,分送《人民日报》、《天津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外各大报纸连续刊登八天。国内各报和香港及海外华侨报纸也纷纷转载。这样大规模地在报纸上征集国旗、国徽、国歌,在中外历史上是少见的,反响十分强烈。8月5日,第六小组第二次会议决定,聘请马思聪、贺绿汀、吕骥、姚锦新四位音乐专业人士为国歌词谱初选委员会顾问。

征稿启事发出后,在中华大地和海外华夏儿女中引起强烈反响,应征稿件如雪片一样纷至沓来。截至8月24日,筹备会收到有关国歌的应征稿350多件。经过慎重讨论审核,认为国歌征集之稿,足以应选者尚少,都不够理想。然而,新生的共和国在宣告成立时,如果没有确定一个体现本国尊严的国歌,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适应时代要求。因此,决定再有计划地征集一次,将入选者制曲试唱,向群众广泛征求反映后再作最后选定。但是,后来所收集到的数百份国歌征稿却仍都不尽人意。

距离预定开国大典的日子越来越近,国歌却仍未能定下来。一些年纪较大一点的著名民主人士,见在众多的征稿中选择不出满意的国歌后,一度曾把目光落在了过去的中国国歌词谱上。大家看到,作为清末帝制或北洋政府时期的国歌,歌词多是文言文,而且有明显颂扬帝制的意思,所以,尽管如《巩金瓯》在时间上属以法律条文颁布的中国国歌之首,但又怎么能够作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新中国的国歌呢?政协代表们很快就否定了个别人的这一建议。有的民主人士提出,用孙中山先生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1912年成立时颁布的中华民国“国歌”《五旗共和歌》,并提出将歌词中的“揖美追欧”、“飘扬五色旗”略作改动,作为新中国国歌,但大多数代表对此仍表示不同意。有人提议可考虑原《中华民国国歌》,但绝大多数代表认为尽管这是孙中山先生等作词,然而毕竟是国民党政府仍在使用,显然新中国不能再沿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时,决定以《国际歌》作为国歌。《国际歌》是很好的歌曲,但大家认为若作为“国歌”则有很大的缺陷,那就是没有中国特色。在政协召开的多次商讨国歌的会议上,民主人士和代表们可说是把能想到的能作为“国歌”的词或谱都想到了,有的还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建议,但最终都没有成为定论。我国历史上的多首“国歌”、代国歌、准国歌虽然都被传唱过,显然都不能让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各界政协代表们满意。这时,以画骏马而名扬天下的画家徐悲鸿,在权衡众多国歌征稿都不令人满意的情况下,向毛泽东首先建议可否以《义勇军进行曲》代为国歌。


标签:新中国国歌诞生始末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