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庆阅兵(一)
(内容为军事科学院陈宇大校独家提供,请勿转载。)
要点提示:开国大典阅兵是新中国第一次军事盛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观礼阅兵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任阅兵司令员乘车检阅部队,华北军区司令员兼平津卫戍区司令员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受阅部队的阅兵训练不足一个月。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第一次联合受阅。为防备敌机突然来袭,空军受阅飞机有4架携弹飞行;由于飞机数量不够,第一梯队9架战斗机绕飞第二圈成第四梯队。这是此后国庆阅兵绝无仅有的。开国大典阅兵式是此后国庆阅兵的蓝本,奠定了新中国阅兵式的基本框架。
基本数据:受阅部队组成28个方(梯)队,其中步兵师12个方队、炮兵师5个方队、战车师3个方队、骑兵师4个方队、海军1个方队、空军3个飞行梯队,共19248人。受阅武器装备,有各种火炮119门,坦克和装甲车152辆,汽车222辆,军马2344匹,螺旋桨飞机17架。阅兵式历时150分钟。首都30万军民参加了开国大典。
1949年,全国解放战争在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所向披靡。紧接着,百万雄师过长江,解放了国民党政府的都城南京。不久,杭州、南昌、武汉、上海、西安也相继解放。人民解放军各路野战军,继续向南方和西北各省举行大进军。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10月1日将在北京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届时进行群众集会和游行,隆重庆祝这个伟大的节日。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的决定,中共中央成立了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任主任。就在筹备庆祝活动的过程中,人民解放军的阅兵方案也随之提了出来。
(一)制定《阅兵典礼方案》,奠定新中国阅兵式的基本框架
查阅档案资料显示,开国大典中举行阅兵的最初构想及方案的提出,并非如有的文章所写在1949年上半年或8月初之前就已经开始。实际上是在8月中旬才有了这个动意,从第一份申请阅兵报告的拟定到组织训练和开国大典正式阅兵,整个过程仅有一个半月。
1949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担负卫戍北平的部队举行纪念“八一”暨授旗阅兵大会。华北军区司令员兼平津卫戍区司令员聂荣臻检阅了部队,时在北平筹备召开新政协会议的著名民主人士李济深、郭沫若等也参加了阅兵。这次阅兵和几个月前的西苑机场阅兵,给了聂荣臻等人直接的启发,作为卫戍京师重地的华北军区部队在开国大典庆祝活动中理应有所表现,这就是阅兵。事不宜迟,组织过西苑机场阅兵的聂荣臻立即召集有关人员进行商议。
8月15日,聂荣臻和薄一波以华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的身份,联合署名向中共中央军委递交了一份报告:建议在新政协会议闭幕后、联合政府成立时,华北军区拟在不影响防御的情况下,抽调部队来北平组织阅兵,以表示庆祝。他们提议:(1)以时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为组织检阅的指挥员。(2)参加检阅的部队,拟为1个步兵师、2个炮兵团、1个高射炮兵营、坦克80~90辆,装甲车50~60辆。(3)检阅地点有两个方案,一为天安门前,一为西苑机场。(4)考虑到阅兵时的防空警戒,除高炮部队外,拟在南苑机场组织15架飞机届时升空警戒,并通过检阅台接受检阅。聂、薄的这个报告,可看作是开国大典阅兵方案的最早雏形。从这个报告可看出,当初设想的阅兵规模没有后来实施的那么大,升空的飞机主要任务是防空袭而以受阅为辅。尤其是从检阅地点上看,说明开国庆典的会场选择当初并非已经确定为天安门前空地(当时的广场成大四合院形,空间狭小,东西道路有建筑物遮挡,通行不畅),宽阔的西苑机场曾作为二选一的重要地点,在当时,毛泽东等许多中央领导住在香山,距离西苑机场也很近。
军委和总部接到华北军区聂荣臻、薄一波的这份报告后,非常重视。根据这份报告,又经过认真的讨论研究和补充,形成了新的报告,于8月底呈送中央。9月2日,军委副主席、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主任周恩来,在解放军总部递交的请示阅兵报告上挥毫批示:“日期在(政协)开幕后政府成立之日。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员请朱(德)总司令担任。”
至此,阅兵准备工作全面开始展开。此时距离开国大典的时间已经不到一个月。
根据中央的指示和周恩来的批示,阅兵司令员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担任,阅兵总指挥由华北军区司令员兼平津卫戍区司令员聂荣臻担任。下设开国大典阅兵指挥所,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任阅兵指挥所主任,华北军区参谋长唐延杰任副主任,具体负责各项筹备工作。
阅兵仪式在整个开国大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从毛泽东主席到下面的各级指挥员对此都非常重视。对人民解放军来说,如此大规模的集会活动和队列合成还是第一次。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虽然并不像在战场上那样真枪实弹,但受阅部队作为百万解放军的代表,要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表现出人民军队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的确是不容易的。为了圆满完成这次阅兵盛大典礼任务,聂荣臻、杨成武、唐延杰亲自带领阅兵指挥所的工作人员,查阅了中外历史上和当代世界军队的许多阅兵资料,并到处求教。
时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早年曾在苏联留学,目睹了苏军在莫斯科红场的阅兵,知道一些有关苏军阅兵的情况,他详细向杨成武谈了阅兵的具体情节和注意事项,最后概括地说:“阅兵无非就是一种特定内容的礼仪,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搞好了,目的也就达到了。归根到底一句话,马粪蛋外面光!”他的这一讲话和形象的比喻,使担负阅兵具体工作的人员心中有了个底谱。时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的解说更直截了当,他说:“组织阅兵不难。没有什么了不起。多少仗都打胜了,还愁搞不好一次阅兵?不就是队列吗?通过队列,把我们的军威显示出来,让中国老百姓看看,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军队。”杨成武还访问了原国民党政府东北军的几位将军,了解他们以往阅兵的做法。时在中国的苏联顾问,也向阅兵指挥所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
开国大典阅兵活动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后的第一次军事盛典。阅兵指挥所请教中外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众人提出的意见,对阅兵程序和细节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以我军在战争年代的几次阅兵经验为依据,博采古今中外阅兵的优长,经过充分论证,制定了《阅兵典礼方案》,内容包括受阅部队的选调、编组、阅兵程序、阅兵礼乐、受阅前的训练等。(1)拟定阅兵式分为“检阅式”(即阅兵司令员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和“分列式”(即受阅部队列队从阅兵台前通过,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两大部分。方案规定,阅兵式按检阅式、分列式两类组织程序进行。检阅式在部队静止状态下举行,全体受阅部队以天安门城楼为中心,按序列在东、西长安街列队,接受阅兵司令员的检阅;分列式以天安门城楼为阅兵台,在部队行进状态下实施,各受阅部队依次由东向西通过天安门城楼前,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2)受阅部队初步计划共有1.64万余人,按海、陆、空三军的序列编组。海军的1个方队由东北海军学校和华东海军舰队各选调1个排编成;陆军各方队由步兵第199师、独立第207师第619团和临时编组的炮兵第4师、战车第3师、骑兵第3师编成;空军的1个混合飞行梯队由华北军区航空处所辖的P-51型歼击机中队、蚊式轰炸机小队和PT—19型、L—5型教练机小队编成。后来的实际受阅总人数和受阅部队略有变化。(3)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以军兵种为单位,按种类集中,统一编组。在排列上,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地面、海上到空中,使陆、海、空三军浑然一体,形成强大的阵容。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在中南海怀仁堂听取聂荣臻、杨成武、唐延杰的阅兵筹备工作汇报。聂荣臻报告了制定《阅兵典礼方案》的基本设想、简要经过和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杨成武报告了《阅兵典礼方案》的主要内容。经过讨论和部分修改完善,最后一致通过了这个方案。毛泽东强调说:“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告诉同志们,一定要搞好,不许搞坏。”中央批准了这个方案。开国大典中的阅兵式基本是依照这个方案进行的。
上一页 1 |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号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