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538
1839〖〗系第1总队。恢复总队制。1947年冬,蒋中正免兼校长,关麟徵继任。
系第2、第3总队。其中第3总队865人。二十三〖〗成都〖〗1948年8月后陆续入校〖〗1949年10月仓促升学〖〗1949年12月4日仓促毕业 〖〗1473
712
820〖〗系第1总队。1949年9月7日关麟徵调任陆军总司令。
系第2总队。1949年9月20日军校第1期毕业生张耀明任校长。
系第3总队。
本期为在大陆最后一期,12月中旬结束于四川大邑县一带地区。本期学生大部起义。
洛阳分校汉中办公地——古汉台望江楼黄埔军校在各地还开办有10多处分校,主要有潮州分校、武汉分校、南昌分校、成都分校、洛阳分校、南宁分校、长沙分校、广州分校、昆明分校、西安分校、迪化分校、武当山分校等。这些分校皆遵照本校教育大纲实施教学,共约有万余名毕业生。加上黄埔总校的52400多名毕业生,黄埔军校在大陆时期共约有毕业生18万余人。有资料统计,黄埔军校毕业生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两万余人。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自从黄埔军校创办后不久,关于“黄埔军校”一词,就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的争论,再加上国共两党的政治争端,军校迁往台湾后的冠名问题,更使这一概念模糊不清,难以确定。一般说来,从狭义的地域概念上来讲,1924年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创办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及1926年改组的“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在黄埔,故俗称为“黄埔军校”。在黄埔岛上,军校共招收培育了前4期学生。北伐战争开始后招收的第5期学生,随营训练,此期之后的大部分学生并不在黄埔岛本校学习和生活,因此,有人认为狭义上的“黄埔军校”不应包括这一期及此后的学生。“黄埔军校学生”的内涵,仅限于在广州黄埔招收并在此地学成毕业的学生。从军校沿革体制上的广义概念来讲,则要宽泛得多。该校于1928年3月迁往南京,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招收第6期学生,广东黄埔军校虽然也在招生,但不久被并入南京军校。1937年军校又迁往四川,直到1949年再迁台湾。这一阶段,人们又通常把这所军校简称为“中央军校”或“军校”。由于该校一直延续自1924年始于广州黄埔招生时的期数,如到1949年大陆解放时毕业的学生为第23期,所以,人们把不同时期设在广州、南京、成都以至于今日台湾的这所一脉相承的“军校”,统称为黄埔军校。本书采用的即是这种广义上的“黄埔军校”。
另外,在此有必要一提的是同时代还有一个曾以正宗“黄埔军校”自居,也冠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军校,这就是汉奸汪精卫政权拼凑的伪中央军校,是那个特殊时代产生的军校怪胎。汪精卫投降日本后,1941年春在南京光华门外工兵学校旧址,成立了一个“中央陆军军士教导团”。其成员多是从南京、北平等地骗来的无业游民,还有一批从各个战场上溃败下来的散兵游勇,人数有2000多人。这个“教导团”当然不能满足汪精卫的胃口。不久,汪伪政权又在工兵学校旧址挂起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招牌。汪精卫依照蒋介石好为人师的样子,也兼任了该校的校长。 学校的招牌是打出来了,而且机构很庞大,设立了校务委员会、教育长、教务处长、政训处长、总务处长、入伍生团团长、教官等,几乎和黄埔军校类同。学校有了,却没有学生。按原设想,汪精卫要在沦陷区招收1000名高中毕业的男青年为他的开门弟子。为此,学校各部门在南京、北平等地纷纷设立招生处,各显神通,然而报考的人还是寥寥无几。眼看报名截止日期已到,万般无奈下,汪精卫只好让“军干教导团”的学兵前来应试充数。放榜之时,考生的成绩低得惊人,100分为满分,而能达50分者即可列入上等,最后以平均30分算及格的变通办法,勉强凑够人数。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号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