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军事论坛

陈云假托军医之口说长征

时间:2016-10-12 18:01:04  作者:中华智库园  来源:中华智库园  查看:273  评论:0
内容摘要:以在中共党史上,红军将士口述亲历长征历程的最早文字报道,目前所知道的无疑是1936年3月在国外公开发表的“廉臣”所作《随军西行见闻录》。

以在中共党史上,红军将士口述亲历长征历程的最早文字报道,目前所知道的无疑是1936年3月在国外公开发表的“廉臣”所作《随军西行见闻录》。往日对作者“廉臣”究竟是何人,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多年后,人们才知道“廉臣”即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陈云。他在1935年8月写作于上海的《随军西行见闻录》,是较为系统记述长征的范文。在新中国建立前后的红色史著中,多把此文当作经典文章刊载,一度成为校正长征史的坐标性著作。文中所讴歌的长征精神和红军领袖的精神风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假托“军医”评说红军领袖

陈云不苟言笑,公众在镜头前看到的他,总是一副严肃的面孔。20世纪末,他的秘书萧光华曾这样描述说:“我们在为首长编《陈云与新中国经济建设》一书时,特地挑选了一帧他大笑的照片,以改变往常人们对他过于严肃的印象。”陈云其文也如其人,他的著作,大部分是关于经济和组织建设方面的,多是政治论文的严肃笔调。然而,正如那帧他大笑的照片一样,《随军西行见闻录》是用生动活泼的笔调所撰写的经典文章,这在陈云著作中并不多见。陈云在文学方面有较高的修养,《随军西行见闻录》的遣词造句比较讲究,这可能是由于他从小受到家乡评弹剧目的熏陶。

为了便于在国民党统治区广为流行,陈云发表《随军西行见闻录》时,不仅用“假托”的笔法来写,而且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笔名“廉臣”。开篇称,作者“廉臣”先生是一位国民党部队的军医,“服务于南京军者四年,前年随南京军五十九师于江西东黄陂之役,被俘于红军。被俘之初,自思决无生还之望,但自被押解至红色区域后方之瑞金后,因我系军医,押于赤军卫生部,赤军卫生部长贺诚亲自谈话。当时因赤军中军医甚少,他们要我在赤军医院服务,并称愿照五十九师之月薪,且每月还可寄回六十元安家费。我系被俘之身,何能自主,惟赤军尚有信用,除每月支薪外,即每月之安家费,亦曾得着家母回信按月收到。自此以后,我几次被遣至石城之赤军预备医院,时而调回瑞金之卫生部。”

“廉臣”先生在这么一大套假托之词后,便描述他以“军医”身份,如何为毛泽东、朱德治病,写道:“这些名闻全国的赤色要人,我初以为凶暴异常,岂知一见之后,大出意外。毛泽东似乎一介书生,常衣灰布学生装,暇时手执唐诗,极善词令。我为之诊病时,招待极谦。朱德则一望而知为武人,年将五十,身衣灰布军装,虽患疟疾,但仍力疾办公,状甚忙碌,我入室为之诊病时,仍在执笔批阅军报。见到我,方搁笔。人亦和气,且言谈间毫无傲慢。这两个赤军领袖人物,实与我未见时之想象,完全不同。”

陈云极为巧妙地借“军医廉臣”之见闻,写出了当时被国民党称为“赤匪”的红军及其领袖的真实面貌,描述道:“赤军……之作战方法,常以出奇制胜,此均为毛泽东、朱德之特长。故在赤军中,毛泽东有诸葛亮之称。”“赤军军官之日常生活,真是与兵士同甘苦。上至总司令下至兵士,饭食一律平等。赤军军官所穿之衣服与兵士相同,故朱德有‘火伕头’之称。不知者不识谁为军长,谁为师长。”“赤军领袖自毛泽东、朱德起,从无一人有小老婆者;赤军军官既不赌博,又不抽大烟;赤军军官未闻有贪污及克扣军需者。”“我觉得毛泽东、朱德非但是人才,而且为不可多得之天才。因为没有如此才干者,不能做成这样大的事业。”

由此也看出,这位“军医”对毛泽东等红军领袖是了如指掌的,同时也是由衷钦佩。“廉臣”的政治立场,也就非常鲜明地展示了出来。

对长征的生动描写

《随军西行见闻录》现经整理,共有29890余字。陈云用了大量篇幅记述了红军长征的主要经过,描述了红军长征翻山过河、英勇作战等感人的场景。

本文十分生动地描述了红军长征中过老山界时的情景:老山界这座山高得使人发急,到了一个山顶,见前面只有一个高峰了,不料上了那个高峰,前面还有一个高峰。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爬着高山,大家不停喘气和汗流浃背。正在这个时候,忽听见隐隐有留声机的声音,正唱着:“骂一声毛延寿你卖国的奸贼……。”一片子唱完,又听见一阵歌声:“同志们快起来拿刀枪,我们是人民的武装,要打倒帝国主义国民党……”原来是政治部的宣传队正摆着宣传棚,为鼓励行军、提起部队的精神,使之忘却行军之疲劳。在宣传棚旁边的石头上,拿粉笔写着:“同志们努力啊!还有25里就到山顶了。”“竞赛一下,谁先上山顶?”经过宣传棚的留声机和唱歌,的确我们把上山的疲倦忘掉了。我们队伍内那些小看护生也唱起来了:“……骂一声×××你卖国的奸贼……为什么投日本,你丧尽了良心。”这样一唱,又到处引起唱着:“粉碎了国民党的乌龟壳,我们真快乐……”唱了一阵以后,大家还是照着路向上走,这样走了共有12个高峰,才到山顶。在山之最高顶,大家兴高采烈,精神振奋。时间已经下午4时。80里路的高山,终于走到了山顶。

陈云还细腻地描述了红军渡金沙江的情景:金沙江宽约等于黄浦江之一半,立于江边不能闻对岸之呼声。水流自西而东,流速极快,计每秒钟约有四五米。上游山高,水如瀑布而下,平时水浪已有一二尺,但风雨作时,则水浪骤增至三四尺,金沙江之风势,真是吓人。红军渡过之时正值怪风骤起,沙滩上之沙土,随风飞舞,河边居民在石洞所筑之草屋被风吹去。陈云站立路中时,忽来一阵巨风,竟立足不住脚而被吹倒于地上,因此,陈云等莫不叹金沙江风威之大。但半小时后,风停雨止,且见太阳。询问居民,始知金沙江边之风雨每次不过半小时,过后就晴。陈云感叹,中国西部气候变化之巨,由此可见一斑。

金沙江如此水急,因此不能通船只,自宜宾以至泸州,才通木船,泸州以下则通轮船。但金沙江之渡船在东川、巧家以下则船只较多。巧家以上每渡口最多10余只。龙街以上则只通皮船。船以兽皮制造,每船只渡一人。上游之所以用皮船者,因水流太急,江中礁石极多,木船易破。红军渡河时,不能架浮桥,只在交西渡渡口及其附近上下渡口搜集6只船,大船可渡30人,小船可渡11人。而且船已破烂,常有水从船底流入。每次来回,均须专人在船舱中将流入之水以木桶倒入江中,才能复渡,故危险异常。渡河速度因水流太急,故每小时只能来往三四次。而红军全部人马,几乎都从这里渡河,故除日间渡河而外,夜间则于江之两岸,燃烧木材,火光照耀江面,彻夜渡河。

红军渡过金沙江,仅凭6只破烂之船,如果不是亲自目睹,很难让人相信。事实上,红军的确仅靠这6只木船渡江。红军之所以能如此从容渡江,最大原因,是由于国民党中央军、滇军中了红军声东击西、调虎离山之计,故有充裕的时间渡过全部人马。而且全部渡完两天之后,国民党的追军才到,所以红军的掉队落伍者也极少。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红军有较好的渡河技术,有极好的组织。试想,如无较好的组织,则在渡河时,人马拥挤,一不小心,小船即可翻身,而船只稍有损失,即将延长渡河时间。所以,红军在各方面的组织能力,的确远优于国民党中央军及各省的军阀部队。

红军强渡大渡河的经过,在本文中也有详细描述:红军在获得两只船之后,即挑选了17名勇士,他们携带梭标、步枪、驳壳枪、手榴弹及机关枪,驾着船,不顾一切,向河之北岸驶去。河之南岸,红军则布置机关枪及迫击炮之阵地,并配置特等射手,以配合船上的强渡部队。

本文中所记述的红军在渡过大渡河后到天全县城的一段经历,与陈云向共产国际所作的《报告》内容基本相同,在叙述上则更为详细,写道:红军大部抵水子田时,前锋已击退天全河岸之杨森6个旅,而占领天全、芦山两城。陈云等人由水子田出发,经过一座高山,几乎无路,也无石阶。两旁竹木丛生,遮蔽天空,山上泥水极深,两腿全在泥沟中爬走。上下此山有30华里,但从天明时走起,后卫部队半夜才达山顶。这里无人家居住,当然也就找不到火把,所以红军大部站立于泥沟中,待到天明后才走到山下来。周恩来副主席也在山顶泥沟中站立一晚。陈云在次晨看见周恩来,周仍神清气爽,但已满身污泥。下山至山麓,有居户六七家,见红军至如天而降,群相惊奇。他们说世代居住于此山麓,虽听祖先说过此山有路可通,但荒山野地,野兽成群,从无人敢走此小路,大家争相询问红军在山路上的奇遇。

文章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袖。写道:“我觉得毛泽东、朱德非但是人材,而且为不可多得之天才。因为没有如此才干者,不能做成这样大的事业。此外,如周恩来、林祖涵等远在国共合作时,已是当时国内政治上之要人。周恩来为黄埔军官学校的政治部主任,国内各方军队之黄埔学生很多与周熟悉者。周恩来之勇敢、毅力之办事精神,黄埔学生对之仍有好感。红军中之上级军官如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徐向前、董振堂、罗炳辉、陈毅等,大部均系国共合作北伐时之国民革命军军官出身,富有作战指挥的能力,率领红军作战已多年,对国事及政治问题上,均对共产党有坚决之信心。刘伯承、彭德怀、罗炳辉及以后之二十六路军之赵博生、董振堂辈均为北伐前后之国民革命军中之共产党员,举行‘兵变’而为红军者。他们为坚信共产主义的分子,在红军中领导红军与国民党军对抗这七八年。”

陈云还记述了毛泽东在途中救济贫穷老妇的感人一幕。当红军行经剑河县附近一村落时,见路边有一老妇与一童子,身穿单衣,倒于路边,气息尚存。询问后得知是当地农家妇,秋收之后,所收获之谷米,尽交地租,自己则终日讨饭,因今日气候骤寒,并且从早晨就没有进食,故饿昏倒在路旁。正询问时,红军领袖毛泽东经过这里,得知这一情况后,毛泽东当即从身上脱下毛线衣一件,并从行李中又取出布被单一条,送于老妇,并让人给以白米一斗。老妇连连道谢,含笑而去。

陈云在文末总结了红军之所以有顽强战斗力的原因:一是红军官兵团结一致,士气旺盛,为国内任何军队所不及。二是红军所以不被击败,反而日益扩大,是由于民众给红军以大力支持和帮助。三是红军虽然经过了许多困难,但终于在红军领袖的英明领导下克服了困难。“红军中确有一些领袖,这些领袖,非但聪敏,且有才能。”“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林祖涵、徐特立等,均系极有政治头脑的政治家”,“故我谓红军之几年苦战与红军之所以逐渐发展,确由于红军中有天才之领袖,有能为之干部,红军中及共产党中之许多人材,确为全国不可多得之人材。”

陈云假托“廉臣”这么一个“小百姓”的眼光,记述了当时鲜为人知的红军长征。由于陈云是长征的亲历者,他又善于抓住种种细节,所以写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极具可读性和感染力。

《随军西行见闻录》盛传于世

《随军西行见闻录》在巴黎《救国时报》和《全民》杂志相继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广大读者纷纷建议结集成一册出版。1936年7月,《随军西行见闻录》在苏联首先出版单行本。《救国时报》编辑部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这个要求,又决定将《随军西行见闻录》和同在《救国时报》连载的杨定华撰写的《雪山草地行军记》及《由甘肃到山西》共3篇文章合集为《长征记》一书。1937年8月5日《救国时报》为此刊登出拟出版《长征记》的启示,同时刊登“廉臣捐赠《随军西行见闻录》版权启事”。

廉臣(陈云)在版权启事中写道:“拙著《随军西行见闻录》一书,曾在《全民》杂志上连续登载,嗣后《全民》停刊,全稿由巴黎《救国时报》社接收,并已出有单行本。现接该报来函,谓应读者要求,拟将该书与杨定华先生之《雪山草地行军记》及《由甘肃到山西》两大著合刊为《长征记》一书,征求同意。鄙人对于此种盛意当然乐予同情,且该报为海内外同胞共同之喉舌,其救国主张为国人所一致赞同,但常遭经费困难之厄,难于发展。鄙人为侨胞之一分子,为该报之同情者,尽力之所及以维护该报,实属应尽之义务。因此特自动声明,愿将拙著《随军西行见闻录》一书版权移赠巴黎《救国时报》,作为我对于该报的捐款,以后该书不再在他处出版,凡爱读该书者请径向该报订购可也。”

《随军西行见闻录》单行本和《长征记》合集本的出版,在当时引起轰动。果真如同陈云所料,这本以“小百姓”身份写的书,很快走俏于当时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也广为流行于国民党统治区,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版本。其中,明月出版社出版时,把书名改为《从东南到西北》。大文出版社出版时,书名用《长征两面写》,除收入“廉臣”的文章之外,还收入美国著名记者斯诺《两万五千里长征》(《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一章)一文。

新中国成立后,《随军西行见闻录》被多种书籍收录。如195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内部读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中,开篇文章即是《随军西行见闻录》,署名仍是“廉臣”;1983年出版的《红军长征在贵州史料选辑》收入此文,署名“廉臣”。1985年红旗出版社出版《随军西行见闻录》的单行本,这时才将署名改为“陈云”。 返回中华智库园网首页


编后记: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史专家陈宇授权中华智库园公众号连载其新著《长征故事传奇》,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共100余篇,40余万字,220余幅插图。为方便阅读,经作者同意,特推出微信简编版。除历史照片外,文中彩色照片均为本书作者拍摄。


标签:长征故事传奇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