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军事论坛

中国共产党人的第一个长征报告(上)

时间:2016-10-9 11:41:53  作者:中华智库园  来源:中华智库园  查看:725  评论:0
内容摘要:1935年10月15日至22日,陈云在莫斯科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会议上,详细报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和遵义会议的情况。

1935年10月15日至22日,陈云在莫斯科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会议上,详细报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和遵义会议的情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向共产国际所作的第一个关于长征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月后,有人将其整理成文,题为《英勇的西征》,署名“施平”,于1936年春发表在第三国际主办的《共产国际》杂志(中文版)第1、第2期合刊上。目前,史学界对这篇文字整理者的情况还未探明。一般认为,《英勇的西征》的作者署名“施平”,可能是根据陈云当时在莫斯科的化名“史平”谐音的缘故。1996年,中央档案馆和中央文献研究室主办的《党的文献》第5期根据中央档案馆藏件,曾全文重新发表《英勇的西征》。2001年第4期《党的文献》,又发表了新近发现的陈云《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这篇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文献。陈云所作《报告》、施平撰写的《英勇的西征》与陈云撰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同为最早宣传、介绍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长征的文献。

陈云与长征

陈云,1905年生于江苏青浦县,15岁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他只有高小文化,但在5年的学徒生涯中,几乎读遍了书店里的书。学徒期满,他转至虹口书店做店员。不久,五卅运动发生,上海迎来了罢工运动最汹涌澎湃的岁月,陈云的思想在罢工风潮中产生飞跃,于1925年8、9月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工人运动和党务工作。

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陈云被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此后,在以博古为总负责人的临时中央政治局,陈云是政治局六成员之一。1933年1月下旬,陈云随博古来到瑞金。博古到达后即着手将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合并为中央局,陈云为中央局成员、常委。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部队被迫撤离根据地,开始举世闻名的长征。长征前夕,陈云到红5军团任中央代表。10月20日,陈云与陈伯钧指挥红5军团第13师渡过于都河西进,他随红5军团踏上了长征的漫漫路途。当时红5军团是后卫部队,军团长是董振堂。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先头部队攻占黔北重镇遵义,部队在这里作短期休整。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陈云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遵义会议后,红军移师北上,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跳出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中央红军在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陈云时先后任军委纵队政委、渡河(指金沙江)司令部政委等职。

这时,长征中的中共中央和上海中央局及共产国际的联系已经中断。幸而有红2、红6军团的湘鄂川黔根据地,方使上海局所派交通员于1935年3月找到那里。任弼时在考察并肯定了来人后,将上海中央局被破坏的情况致电中央,中央即决定派潘汉年速去上海,然后与陈云长期埋伏上海,恢复中共地下党工作并寻找与共产国际的关系。潘汉年化装成商贩,先期从遵义取道贵阳、香港,后到了上海。

在中央红军攻占泸定桥后,6月上旬,陈云受命从四川省天全县灵关殿离开长征队伍,作为中央代表去上海,领导恢复和开展党在白区的秘密工作。陈云于6月中旬通过各种关系辗转来到成都、重庆,又只身乘船于7月到达上海。

此时的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已连续4次遭受严重破坏,经潘汉年联络,陈云终于与上海局和共产国际派来的人取得了联系。但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认为陈云很难在上海立足,指示他和潘汉年都去苏联。潘先行一步,陈云则在赴苏前的日子里,写下了著名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假托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之口,详细生动地记叙了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行至天全、芦山期间的传奇经历,以旁观者的身份,盛赞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

9月上旬,陈云奉命离沪赴苏,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陈云同陈潭秋、曾山等人一起,秘密登上一艘苏联货轮抵达海参崴,又从海参崴换乘火车赴莫斯科。10月,他向共产国际报告了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向西北转移及遵义会议的有关情况。 史学界在以往对陈云在1935年6月从长征途中的大渡河畔抽身离开红军队伍赴莫斯科的情况,应当说是比较清楚的。然而,对陈云是如何向共产国际报告中共和红军情况的,报告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多年来却一直没有找到文献记载。1996年,我国驻俄使馆的工作人员受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委托,在俄罗斯社会科学院远东所的协助下,终于从俄罗斯国家档案部门保存的有关共产国际档案中,找到了1935年10月15日陈云向共产国际报告中央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俄文记录稿,这就是标题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1935年10月15日)史平同志的报告》。“史平”是当时陈云在莫斯科的化名。

世纪之交新发现的陈云向共产国际报告红1方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俄文记录稿,弄清了遵义会议之后,陈云在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的具体内容,主要是报告了红1方面军长征的前期情况,也就是在自1934年10月到1935年6月红1方面军翻越大雪山与红4方面军会师之前的情况。

《报告》记述了中央红军长征前期的主要情况

1935年10月15日陈云在莫斯科的《报告》,现经整理,共有18890余字。主要讲述了中央红军长征在前期的经过、所取得的胜利以及胜利的原因,并分析了红军长征中所犯的错误。

1.《报告》指出,红军在长征前夕所犯的“纯军事性质的错误”主要有:(一)没有始终如一地坚持运动战术。本应深入敌人后方,却采用了阵地战术。与敌人的堡垒进行对峙,也试图修建碉堡和堡垒。其实,完全可以诱敌深入于苏区,围而歼之。(二)分散了红军主力。以往的战斗经验表明,必须集中主力打击敌人。但是,博古、李德等领导人却分散了兵力,使红军变成了敌人进攻的目标,丧失了机动能力。

2.《报告》认为,中央“左”倾领导人对待“福建事变”中十九路军的态度是不正确的,深刻检讨了在“统一战线”上所出的问题,这也是红军被迫举行长征的主要原因之一。

3.《报告》总结了长征的准备主要有3项:一是当主要部队还没有从中央苏区向西开拔以前,中央已派了一部分红军到苏区境外,深入敌人的后方。二是对红军基本干部加速实行了训练。三是在战略大转移前夕,采买了60万石粮食。

4.《报告》难得可贵地指出了红军在长征初期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错误。“第一个错误,就是部队出发西征之前,在党内、军内和群众中间没有进行足够的解释工作。”“第二个错误,就是我们上路时所带的辎重太多,带了许多笨重的机器和大量物件。”“第三个错误,就是纯军事性质的错误。我们仿佛总是沿着一条用铅笔在纸上画好的路线,朝着一个方向直线前进。这个错误很大。”《报告》也真知灼见地指出:“犯错误当然是件坏事。错误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我们的力量就在于,我们党能够克服并纠正这些错误。”这就是遵义会议所作出的撤换错误领导人,开始了以毛泽东为正确军事路线的领导。

5.《报告》比较详尽地叙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战役、战斗,如突破4道封锁线、四渡赤水、突破乌江、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并叙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作战经过。

6.《报告》精辟地总结了红军取得胜利的原因。认为,首先是有真正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红军战士。其次是党真正成熟起来了,尤其是党的领导人成熟了,他们战争的炮火中得到了锻炼。三是红军所到之处都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因此说,英雄主义精神和高明的领导、党的正确领导、正确对待群众和得到群众的支持,这3个基本特点,是红军不断取得胜利的保证。《报告》特别讴歌了红军将士英勇无畏、越战越强的精神风貌,并指出,在共产国际七大展览会上,有一幅宣传画,把中国工农红军画成了穿着破衣烂衫的队伍,这是不真实的。返回中华智库园网首页


编后记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史专家陈宇授权中华智库园公众号连载其新著《长征故事传奇》,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共100余篇,40余万字,220余幅插图。为方便阅读,经作者同意,特推出微信简编版。除历史照片外,文中彩色照片均为本书作者拍摄。


标签:长征故事传奇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