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军事论坛

红军长征文物的保护和珍藏

时间:2016-10-7 10:36:01  作者:中华智库园  来源:中华智库园  查看:1054  评论:0
内容摘要:万里长征中,红军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张贴、散发和镌刻了许多标语文告,留下了许多遗物,给各族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亲切回忆。

万里长征中,红军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张贴、散发和镌刻了许多标语文告,留下了许多遗物,给各族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亲切回忆。红军走后,各族人民千方百计、甚至不惜用生命保护这些寓意着一种精神的宣传品或遗物,为红军长征的壮举从另一个方面再增光彩。

当时,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国民党政府害怕红军所遗留下的宣传品和物资有“惑众”影响,担心民众在红军精神的感染下,会揭竿而起,便声嘶力竭地要坚决“消除赤祸的流毒影响”,威胁群众限期铲除红军书写、凿刻的标语口号,交出红军的宣传品和遗物等。

国民党军和民团在红军经过的地方大肆“清乡”,他们挨家挨户清查有无红军伤病员和失散的武器物资,并威胁群众,说:“谁家有红军留下的东西不交出来,就要杀头。”有些国民党军官兵还寻找各种借口,乘机敲诈老百姓的钱财。但是,各族人民却千方百计地收藏保护红军的印章和红军印发的各种传单,红军卫生学校编印的医药学讲义,红军后勤工厂生产的钱币、衣物,红军赠送给藏区喇嘛寺庙的锦旗,以及红军使用的军号、大刀、手榴弹、子弹、马灯、信件袋、茶盅、菜盒、马鞍、马掌等,品种相当丰富,件件体现了红军与各族人民间经久不衰的鱼水深情,件件都包含着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

1935年7月,红4方面军第9军所部某连驻理番下孟屯时,羌族青年秦金山积极为红军筹粮、送信,帮助红军办事,他与该连张连长在相处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了至交。两人又是同年同月出生,虽然是羌、汉两个不同的民族,却像亲兄弟一样,于是,他们结拜为“老庚”。张连长给秦金山讲了许多革命道理,两人的感情越来越深。红军撤离下孟屯时,两人依依不舍,相送数里,最后张连长将身边携带的一面红土布做的、用黄丝线绣有镰刀锤子图案的袖珍中共党旗,赠送给秦金山,并勉励说:“红军队伍是暂时撤走,今后一定会回来的。我们走后,你要把旗子保存好。看到它也就如见到了红军。”

红军走后,敌人像饿狼似地扑向下孟屯,四处搜查红军留下的遗物。秦金山为保护这面党旗,逃往深山老林,数月不敢与外界接触,直到敌人的“清除共匪遗患,安定社会秩序”的嚣张气焰平静后,才悄悄潜回家中,把党旗隐藏在神龛上香炉内的香灰里。事后,几十年守口如瓶,从来没有对任何人提及此事。直到他临终时,才对大儿子秦玉文讲出红军赠送党旗的经过和藏放的地点,并要儿子保护好这面旗帜,就是赔上命也不能丢失,还说张连长来了一定要像对待亲爹一样款待。秦玉文担心损坏了红军留下的旗帜,又把旗帜移藏在山中岩石缝隙里。后来,秦玉文把这面世代珍藏的袖珍党旗,恋恋不舍地献给了本县中共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

红军主力撤离川北汶川时,汶川县苏维埃主席曾大升收藏有在苏维埃工作时期红军发给的武器,记写有县、区苏维埃政权人员等机密材料的记录本,还有红旗和两枚刻有“海清曾记”和“曾大升”的大方形印章。敌人来后,他不顾个人安危,分别将记录本、红旗、武器、印章等埋藏在离家10多公里外的一个人迹罕至的乱石窖中。敌人抓获了曾大升,查抄了他的家,但一无所获,便用尽酷刑逼迫他交出红军遗物。他宁死不屈,对敌人说:“要命有一条,要红军的遗物办不到!”

敌人见得不到遗物,便决定杀害曾大升,以向主子交差。但由于曾大升在红军到来前欠地主和土司的“阎王债”未还清,土司怕人死后无处收债,所以不同意立即杀死曾大升。敌人便对曾大升施以更加残酷的刑罚,给曾大升戴上特大脚镣手铐,还丧尽天良地把他用棉被包裹起来放在烈日下曝晒。在敌人的残酷折磨下,曾大升全身瘫痪,精神失常,但他仍然没有屈服,誓死不把红军遗物交给敌人。直到他逝世时,家里人才根据他的示意,找到了红军的遗物。

川南四允乡贫苦农民任开明给红军带过路,他看到红军对穷人非常好,相信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军队。特别是有位红军伤员被国民党军抓住了,还冒着生命危险抢救3个放牛娃,这件事在当地群众中广为传颂,家喻户晓,大家都牢记着红军的恩情。任开明家中留有一颗废弃了的地瓜形手榴弹,铁壳上铸有五角星和镰刀斧头的图案。他决心把这颗红军的手榴弹保存下来,见物如见人,寄托对红军的思念。

任开明的外甥刘汉清,才12岁,也很喜欢这颗手榴弹,他们怕被国民党军搜查出来,商量怎样才能保存下来,想了很多办法都觉得不稳当,最后还是任开明想出一个主意,用布缝个外套,把手榴弹严严实实地缝在里面,做的同他家中那杆秤的秤砣一样重,用这个特殊的秤砣替换了原来的秤砣。有人问为什么包这块布?他说旧秤砣锈坏了,称东西不准,所以才加了布套。当时,农村乡民许多人连饭都吃不饱,哪来钱买秤,遇着要称东西,附近人家都常来他家借秤用。

由于任开明的这杆称做得很细致,人们称了东西都说这杆秤准确、公平,买卖双方都很乐意。有人好奇地问小汉清:“你家的秤砣是啥子东西做的?”他机灵地说:“秤砣能用什么做,铁做的呗!”心里却想到红军那亲切和蔼的音容笑貌。任开明十分喜爱这个铸有镰刀斧头图案的红军手榴弹,盼望着红军快些打回来。全家人都严守这个特殊秤砣的秘密,并且把这个秤砣作为传家宝,一代又一代的传了下来。解放后,刘汉清把这颗手榴弹献给了四川省博物馆。

甘孜县白利寺活佛格达,1936年曾在波巴政府担任要职。红军北上后,他送走、安置了红军伤病员,然后带着波巴政府的文献潜往西藏躲避,直至解放后才回到故乡。在滇东北威信县,苗族老大娘陶玉珍收留了一位身负重伤的红军张连长,她把张连长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烧汤熬药,精心护理,使张连长的伤势一天比一天好转。后来,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查,张连长不幸被捕遇害,陶大娘也被拉去“陪杀”。为了纪念红军烈士,陶大娘仍不顾生危险,将张连长的遗物悄悄保留下来,解放后送给了人民政府。

1935年10月,川北绥靖张二姐家住了红军,时逢张二姐一家5口人都传染重病,某部指导员立即找来了随军医生和卫生员给张家治疗和护理,使张二姐一家人很快病愈。为了报答红军的恩情,张二姐便把小儿子拜寄给指导员作干儿子,取名为“红安”,意为有了红军才获得平安。指导员特地请银匠打制了一对手镯赠送给“红安”。红军走后,张二姐一家为逃避敌人的迫害,流落异乡数年,四处乞讨度日,生活异常贫困,可是从来没有变卖红军赠给的银手镯作为生资。直到解放后,张二姐一家才重返故乡。1959年,张二姐把这双经历千辛万苦,凝结着革命群众和红军血肉情谊的银手镯献给了当地人民政府。这双银手镯现在存放在重庆博物馆的革命文物陈列室内,手镯上的“红安”两字依然清晰可见。

汉源县红岩子有位老大娘在红军路过时,她和其他一些穷人为红军做饭,红军给了她44个铜钱。后来,国民党强制收缴红军货币,她不交,她把铜钱锁在箱子里,准备在临终时分给她的孙儿和孙女做纪念。她说:“我是想把这些红军遗物留给子孙后代,让他们知道红军是救过我们穷人的,代代都不要忘记。”这是一份多么珍贵的“遗产”啊!44个红军铜钱伴随着这位农村普通妇女渡过了艰辛的50余年岁月,她在再艰难的情况中也没有拿出来变换钱物作应急之用,可见红军在这位老大娘心灵深处留下了多么深刻的记忆。

红9军医院医生邱世权在离开茂县土门时把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编写的《救急法》《最新创伤疗法》《实用外科药物学》《内科看护法》《简明绷带学》5本医书,留给了黄金湾的陈之铭。陈家将这5本红军医书视为传家宝,不顾反动派“查究”,祖孙三代冒着生命危险珍藏下来。直到解放后,陈家将这套医书献给了人民政府。

红军长征时在沿途所到之处还留下了大量的标语和文告,国民党反动派三令五申限期当地群众铲除、涂毁,以清除人民心目中长留的革命影响。但许多群众把这些标语等宣传品看作是精神的支柱,“镇妖的文帖和法符”,奋力保护。80年后的今天,红军留下的许多标语、文告仍然清晰可读。

四川金川县勒乌乡王家院子里有一幅特大的红军标语至今仍十分醒目。王家院子在当年是绥靖第2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院内正厅的屋檐下,有一幅隶书体写就的“坚决创造苏区”的标语,每个字有1平方米大,字体工整清秀。据目睹当时写标语的王兴武老人讲,这幅标语是位出身在大巴山区,年不满20岁的姓陈的女红军在不到半烟袋工夫中一气呵成的。大家称这位后来牺牲在照壁山下的女红军为陈秘书。红军走后,国民党地方政府县长余竹筠,秉承上峰的旨意,几次派人去铲除这幅标语,都被群众设法保存下来。后来大家一起动手在屋檐下堆上麦草秆,把标语盖起来。保长和团丁来察看时,群众一面手持棍捧,怒气腾腾;一面又摆下酒菜给他们吃,暗中送些钱给他们。保长和团丁见众怒难犯,自己又得到了好处,便向县长报告说“铲完了”,才使这幅标语完好无损保留至今。

红4方面军突破敌人的土门封锁线后,红31军一部沿黑水河而上,进抵瓦钵梁子,在约合多一带的山岗錾刻了大批落款为“西路军司令部”的标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红军的主张,使各族群众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帮助穷人闹翻身、求解放的革命军队,部分不明真相外出的群众纷纷返回村寨,与红军一起打土豪,成立苏维埃政权。红军走后,群众怕反动派毁坏了红军标语,就在通往瓦钵梁子的山道上堆放障碍物,阻塞道路,同时还用柴草将标语掩盖起来,使得这一地区的石刻标语没有被毁坏。解放后,一些群众自觉地将红军标语上的杂草泥土清理干净,有的群众还在红军标语上填加色彩,保护字迹不被风化。如今瓦钵梁子山岗上的红军标语,幅幅清晰,字字完整。

各族人民冒着生命危险,珍藏和保存下来了红军在长征路上的许多遗物。他们从这些红军遗物、标语中受到极大的鼓舞,增强了红军一定会回来,革命一定能胜利的信心。正如当年瓦钵梁苏维埃妇女委员俄满初所说:“红军走了,虽然我们受了些苦,但是每当看到红军住过的房子,红军用过的东西,红军给我们挖的水井,红军在山梁上錾下的标语,就觉得不算苦了,浑身的劲也来了。想到红军给我们讲的那些革命道理,就相信红军一定会回来,领导我们打土豪、分田地,自己成立人民政府,过那种扬眉吐气的日子,就是死了也划得着。”

事实充分表明,长征沿途各族人民把共产党和红军看作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在他们心底中时时向往着共产党和红军。如今,各地博物馆、革命文物陈列室内所陈列的所有红军长征路上的遗物,都已经成为寓意着一种不朽精神的宝贵文物和文献珍品;还有那些遍布长征路的“红军坟”和红军石刻标语,在当地人民的妥善保护下,无疑也成了一种“精神堡垒”,既充分体现了军民团结亲如一家人的真情厚谊,又成为激励后人奋发努力的传世精神。 返回中华智库园网首页


编后记: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史专家陈宇授权中华智库园公众号连载其新著《长征故事传奇》,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共100余篇,40余万字,220余幅插图。为方便阅读,经作者同意,特推出微信简编版。除历史照片外,文中彩色照片均为本书作者拍摄。


标签:红军长征文物的保护和珍藏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