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要闻热帖

清明节前话“清明”

时间:2016-3-25 8:17:38  作者:漫步潇湘中原客  来源:人民网-强国社区  查看:210  评论:0
内容摘要:“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是《岁时百问》中的说法。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生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生长过程,这本该是一个吉庆的时节,为何古人却精魂欲断、愁绪满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杜牧的这首《清明》,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纷纷的细雨、匆匆的行人、悠然的牧童、飘香的酒肆,寥寥数言勾勒出了一幅景色、人文、情怀高度融合与意境悠远的清明画卷。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是《岁时百问》中的说法。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生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生长过程,这本该是一个吉庆的时节,为何古人却精魂欲断、愁绪满怀?

相传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途中,随臣介子推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救活了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但他宁可烧死也不愿接受晋文公的封赏,死前还写就劝谏晋文公勤政清明、励精图治的诗篇:“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这篇诗作里有三处提到“清明”二字。为纪念有功不居、不贪富贵的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他死的这一天称为“清明节”,一直沿用至今。

可见,中国人的清明忧伤由来已久,并且在浩荡前行的历史长河中被人们不断的注以新的历史文化元素,逐渐演变了一种特异的人文现象,成为中国人祭奠祖先、缅怀先人、认祖归宗、凝聚民族情感的纽带,承载着丰富、独特的名族精神和情感。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文化信息的侵蚀,传统的节日内涵正在被淡化。不少人感叹,春节没有了“年味”,端午节没有了“传说”,中秋节没有了“圆望”,清明节仅剩“扫墓”。文化只有同时代相契合、相演进才会生机勃勃、代代相传。

又是一年芳草绿,又是一年清明到。新的时代,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怎么过节才能传承文明、回归本真?

清明是关乎生命的节日,在天地清明的日子里,我们缅怀先烈、祭奠祖宗,表达的不仅是对逝者的敬意与伤怀,更是对生者的洗礼与激励。通过对革命先烈的祭扫,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珍爱现有的幸福生活;通过对祖宗先人的祭奠,让我们更加珍视家风传承、“孝”对人生。

哲学家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命本身。任何时候,都应永存一颗感恩的心,对祖先怀有深厚的敬意和怀念,要尊重老人和长辈,善待父母亲人以至于每个生命。每次清明祭扫,当我们拔去坟头的杂草,培上新土、放上鲜花,在鞠躬与沉思中,生者与逝者便完成了一次关于生命与心灵的对话,使我们获得情感的净化与升华。返回中华智库园网首页


标签:清明节前话清明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