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盛会 思想盛宴
——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观察与综述(之七)
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能及时有效回答重大问题
思想理论在于在这个国度的需求程度。一个社会需求,胜过十所大学的理论研究。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和中国共产党的科学选择。在近现代中国,有举世瞩目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其指引下干了两件大事——建立新中国和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近现代中国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伟大目标的理论和实践,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及时而有效地回答了社会重大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口号和需求。当代马克思主义必须积极回答时代问题、社会问题。应是问题的中国化,不是结论的中国化。我们应当看到,当前学界的问题意识在退化,思想理论研究学院化、贫困化、边缘化。没有问题,没有批判,哪来的创新?创新很重要,没有创新,就没有问题的解决。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每一个社会阶段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都不尽一致,即便是同一个社会阶段的不同时期的这对矛盾都不一样。新路的开辟,就要勇于自我反思,有敢闯敢干的胆识,在思想理论上首先要敢于批判。干大事业需要大视野,大国要有大国的大思维。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和成功实践,已成为当代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当今的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要马克思主义作出创造性地回应。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站在这个时代的前沿,体现时代维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解释世界,还重在改造世界。中国道路和中国文明,都应以解答中国现实问题为核心。把中国道路的影响力转化为中国理论的影响力,做好中国事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中国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当代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时代性课题,应从目标维度、手段维度两个方面来确定和提炼。既要直面当今马克思主义研究、国际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又要立足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凝聚共识,推动国家进步和社会文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取决于能否在重大问题上有实质性的突破。如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深入发展的新问题新特点。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思想武器?在这些互动中,马克思主义将可能走出困境,并展现其强大的思想力量,但这需要人们深刻认识历史发展大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探索新道路。
要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新的时代、新的实践呼唤新的理论,只有立足面向21世纪,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思考解决现时代的问题,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访美期间再次向美国各界阐述“中国梦”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包含了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向国际社会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有学者指出,中国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会议有着明显区别:后者是校园的、书本的、论坛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学术交流;而我们是立足中国实践,突出实践维度,坚持理论联系实践,面向现实,解决问题。实践是人类的本质,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实践。
面对经济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价值判断和利益诉求,我们应当以问题为导向,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基本问题的研究,全面深化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研究,网络条件下政治发展的研究,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研究。
当今世界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特别要掌握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义。短期的动乱和由此引起的较长时期的武装冲突双重危机,武器在摧毁人类,会造成社会大混乱。有些地区的社会混乱是动荡,人民深受其害,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因为没有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中国道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模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其经验可供一些落后国家借鉴。如中国特色的农民土地流转问题,城镇在逐渐实现现代化,这些都是历史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
要注意到,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基于虚拟资本,出现了对劳动力新的剥削形式,包括文化的剥削,过度的劳动,侵占知识产权、人的潜能等。而人的智力潜力,是未来的最大潜力;人类的整个潜能,是最新的战略潜力所在。有统计资料表明,目前的大生产、大物流领域,实际上只有20%的员工在生产实体产品,其余是为其服务或靠资本运作而坐享其成。传统生产关系有着颠覆性的变化,本来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可看到非传统文化的创造。基于新的资源分配,条块化集团进行后期监管,不再是以往的线性阶梯等级化,而是众筹、众包等新的平层分配形式,所有人都可以无理占有,或合法地把别人的新成果占为己有。一些传媒对非资本主义、后资本主义的描述,即展现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挑战。
马克思主义学者应从经典理论上澄清和回答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本义上即劳动阶级的重大命题。无产阶级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主体内容,近现代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无产阶级主体为工人阶级;在像中国这样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度,农民阶级成为无产阶级的主体。无论工人阶级还是农民阶级,都是劳动阶级,都是无产阶级的主要成分。在当代,人们使用无产阶级的概念越来越少见,但无产阶级即劳动阶级,还是现实存在的,他们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阶级。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应首先担当起这个桥梁摆渡作用,讲通、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
目前,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经受当代社会实践的新挑战。还有如我们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民主和人的自由,看新经济体崛起的最后胜者都是寡头,对于广大人民的剥削越来越残酷,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却有其合法性,但对全社会来说这是一个悲剧。(未完待续)
陈宇 摄影/文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号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