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闳言高论

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观察与综述之一

时间:2015-10-18 14:50:07  作者:陈 宇  来源:中华智库园  查看:226  评论:1
内容摘要:十月,丰收的季节。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富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北京大学升起帅旗,这是首届大会,也标志着新世纪新文化运动的新开始。

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观察与综述之一

世纪盛会 思想盛宴

——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观察与综述(之一)

十月,丰收的季节。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富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北京大学升起帅旗,这是首届大会,也标志着新世纪新文化运动的新开始。来自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云集北大未名湖畔,为马克思主义再次正名、命名。他们不只带来了丰硕的学术思想,敏锐的前沿问题,深刻的理论思考,更把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研究力量汇聚于此,蓄势待发。观点纷呈,正气盎然。本文分10个专题概述其要点,分别是: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

(二)马克思主义运动方兴未艾

(三)马克思主义真谛是让劳动者过上好日子的理论

(四)国外学者由衷为中国共产党、中国道路鼓掌

(五)中国道路与寻找两种经济的平衡点

(六)“中国梦”是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能及时有效回答重大问题

(八)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

(九)第三次社会主义运动浪潮或将爆发

(十)问题、忠告、提示

本文观点及论说,综合自大会论文及其即席发言。其中行文间自然贯穿本文作者的取舍和立场,有的概述可能概括不准确、不全面,并有可能存在错漏,还敬请大家补充和指正。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相通之处,很容易被中国人所理解和接受。如近百年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发生在革命时期,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对应的实践是革命成功,中国人民站立起来;第二次的起点是改革开放,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应的实践是解决温饱、奔向小康,发展方式逐渐科学、社会逐渐走向和谐。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得到广泛传播,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包括中国自身解决民族救亡和国家重建的繁重任务急需理论武器的现实需要,中国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所提供的文化基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国内所创造的有利氛围,以及苏俄十月革命对中国人民所展现的吸引力和所开辟的北方传播新通道。

毛泽东思想已经礼升为中华文化、东方文化。毛泽东思想中,从实事求是到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都具有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品质和品格。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基因和独特标识。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特别具有方法论意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结合、融合、磨合、整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成为现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需要民族性的形式,也需要民族性的内容,需要内在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链接。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基因和精神命脉,必须强调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并用中国式的问题及其科学解答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然包含着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涵,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使马克思主义去迎合中国传统文化。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汲取中华文化,注重文化维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化中国”和“中国化”的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提升,结为一体,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并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要有理论自信、理论自觉,把具有时代风采的理论结晶亮出来,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提升展现出来,使当代马克思主义更加体现中国化、世界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化中国”来解决中国问题,“中国化”又为下一个“化中国”提供新的台阶。

世界充满复杂性,而中国的复杂性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制度保障、地区差异、贫富分化,国家治理的难度巨大,如何找到解决的方法?经济发展瓶颈格局的打破,实现新的均衡态,怎样创造先例?不同所有制下如何激发人的积极性,效率和公平在摇摆,如何保持平衡?世界对中国的疑问,怎样给予解答,才能避免误会?用中国的智慧解决中国的难题,如何整合中国的价值观?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又在哪里呢?而且不论是何种问题和困难,无论用何种方法破解,都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都得必须在现行制度的文化大背景下解决,已有框架能够“松绑”吗,哪些地方可以突破呢?已由经验教训说明,这些难题的解决,到国学里找不行,到西方去找也不行,到马克思那里去找,好像也不全面。各种方法,只有有机的融合才行,国学、西学、马克思主义都得需要兼容并蓄地吸收其营养,再有新的理论大创造。(未完待续)返回中华智库园网首页

陈 宇 摄影/文


标签: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观察与综述之一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