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要闻热帖

郭铁成: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入创新起飞模式

时间:2015-10-17 11:25:50  作者:郭铁成  来源:《中国科学报》  查看:146  评论:0
内容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很多人在讨论中国是否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特别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讨论更加热烈。我们的看法是,中国肯定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近年来,学术界很多人在讨论中国是否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特别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讨论更加热烈。我们的看法是,中国肯定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是因为中国在经济起飞以后,果断结束了跟踪模仿战略,及时实施了自主创新战略,即创新驱动战略。

经济起飞之后的“中等收入陷阱”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在经济起飞以后,不存在“中等收入陷阱”。但当后发国家经济起飞后、准备迈向成熟或消费阶段时,已经丧失了少数先发国家起飞时的优越条件,因此如果按照传统路径发展,必然出现“中等收入陷阱”。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等收入陷阱”实际是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才存在的“陷阱”。   

当后发国家经济起飞以后,现代化的条件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出现了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少数发达国家经济起飞时,面临的资源数量和环境容量是全球性的,近似无限供给;而大多数后发国家经济起飞时,如果按照少数先发国家的发展模式,资源总量和环境容量几个地球都不够。二是出现了少数先发国家利益的刚性约束。少数先发国家已经进入消费阶段或生活质量阶段,建立了先发国家主导的国际利益机制。而后发国家在经济起飞完成后,如果通过自主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进入消费阶段,国际利益分配机制必然发生改变。这是少数先发国家不允许的。因此,“中等收入陷阱”出现了。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创新起飞   

“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后发国家的宿命吗?回答是否定的,后发国家完全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跨越的途径就是在经济起飞以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适时启动第二次起飞,即创新起飞。   

创新起飞是科学和技术要素大规模持续进入国民经济,并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带动工业社会向智能社会的跃升。   

自主创新战略或创新驱动战略的实现,将经历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即创新积累阶段,创新起飞阶段,创新优势阶段。   

(一)创新积累阶段,也可以称为创新起飞准备阶段。经济起飞基本完成,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或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国民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科技投入、科技人力资源、科技和经济基础设施等创新要素逐渐形成规模。这个阶段一般持续10年到15年。   

(二)创新起飞阶段。科学和技术要素大规模进入国民经济,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生活民主化和法治化,国家从中等创新程度向高创新度跃升。创新起飞阶段在时间上略短于创新积累阶段,一般需要10年左右。经济体量较大,又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日本和韩国,创新起飞分别用了12年和8年时间。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创新起飞可能需要10年到15年。   

(三)创新优势阶段。初步形成创新的比较优势,处于巩固优势并趋于稳定的时期。这个阶段较短,一般需要几年。   

创新起飞的条件和特征   

那么,究竟具有什么条件,才能完成创新起飞准备,启动创新起飞呢?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30%~40%。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毛入学率在15%~50%,普及化阶段的毛入学率在50%以上。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的国家,全球有54个;经合组织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5%。确定30%~40%的幅度,是考虑到人口规模和增长趋势的差异。   

(二)研发投资强度。研发强度在1.5%~2.0%之间。目前发达经济体的研发强度都在3%左右,韩国、以色列超过4%。确定1.5%~2.0%的幅度,是考虑到经济结构和规模的差异。   

(三)相对完整的基础设施体系。所谓相对完整的基础设施体系,包括覆盖全国的交通运输网,覆盖全国的供电网,覆盖全国的互联网和通信网,以及科学研究基础设施、设备和仪器等。   

(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科学研究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就是以企业用户的需求为优先序,配置政府的、大学的、科研机构的、社会的创新资源。   

中国创新起飞准备基本就绪   

对照创新起飞的条件,中国创新起飞准备基本就绪,即将进入创新起飞阶段,即从中等创新程度经济体向高创新度经济体跃升的阶段。   

(一)科技人力资源红利开始显现。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收到预期效果,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超过7500万,连续几年世界第一。4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达到70%;30岁以下科技人力资源比重高达62%,而且成本比较低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从2014年开始,全国本专科招生总规模已达到当年年满18岁人口的46%。   

(二)研发投入强度超过欧洲平均水平。2012年,我国研发经费首次突破万亿大关,研发强度首次超过欧盟28个成员国的平均水平(1.96%)。2014年研发强度达到2.1%,绝对量超过1.3万亿,研发强度超过了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等。   

(三)规模化基础设施基本形成。已形成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管道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已建成国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和公用邮政网络;建设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完备的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体系。   

(四)建立了市场化的技术研发体系。建国后建立了完整的科研体系;改革开放后又建立了市场化的技术研发体系。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研发活动。来自企业的研发经费超过全社会研发经费的70%。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开发类院所转为创新服务型企业;高校开展大量市场化研发活动。   

预计未来五年将启动创新起飞   

在社会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若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按预期完成,那么中国在未来五年将启动创新起飞。为什么是未来五年呢?这是因为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未来的5年内科技体制将改革到位。“力争到2020年在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成果,基本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返回中华智库园网首页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


标签: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入创新起飞模式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