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成被调查者反对涨价
北京市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工作方案》,提出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并择机出台,通过价格杠杆分散高峰时段客流压力。这意味着,全国最低价、全天候2元钱的北京地铁通票制可能被打破。
消息一出,即引起社会热议。北京市人大代表宁斌还建议,北京地铁可考虑按里程计价,以2元为起步价,超过6站加价,最高票价为8元或10元。不过,在某门户网站借机发起“你怎么看地铁高峰时段拟调价”调查,结果显示,截至16日下午5时,60.5%的投票者反对调价,支持的则占到35.5%。
其中最为引人“侧目”的,就是央广经济之声评论员张彬前不久一番“有事没事坐地铁”的言论。他表示,北京从2007年开始实行单一票价,这种交通贴补,带来的是低票价,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人在利用地铁出行,不管有事没事。
“有事没事”论引发了大量吐槽,“你以为早晚高峰挤地铁是种享受吗?都快挤成照片了”,网友借此吐槽。有网友说,为什么不把专家请回老家去,为北京交通做贡献。还有网友吐槽:“我出门儿你管我有事儿没事儿!”
有乘客表示,早晚高峰的时候,地面的压力也很大,再把地铁的人流赶到地面上,没解决最想解决的问题啊,“它要告诉我原因和效果,我可能会支持。但如果只是因为地铁压力大,就把人往地面上赶,我觉得连标都没有治。”
涨价是迟早的事?
北京地铁目前全路网线长度为456公里,全国轨道交通总里程达1980公里,其中北京地铁总长度占全国总里程的23%;论客运量,北京地铁亦是中国内地最繁忙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日均客运量在1000万人次左右。高峰时段部分线路的拥挤程度较严重,部分站点经常出现乘客等多趟车才能挤上去的现象;然而,论票价,自2007年10月起,北京市轨道交通开始实行全路网单一票制,票价为每人每次2元,使当时的北京成为全国地铁票价最低的城市。
北京地铁的2元票价令人羡慕,但事实上,业内却一直忧心这种低廉票价的可持续性。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教授孙章表示,关于北京地铁我们早在议论,认为北京地铁票价涨价是迟早的事。”
孙章分析,北京地铁票价涨价的首要原因是为安全计。安全是最大的民生,早在2010年的北京市两会上,就有政协委员建议,出行高峰期间地铁站及车厢内人满为患,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应考虑在高峰时段采取调价措施;其次,地铁票价涨价,其实是利用价值杠杆作用,将轨道交通人流向地面交通进行分流,有利于城市公共交通结构的趋于合理。
然而,涨价是否与大城市正在积极倡导的“公交优先、绿色出行”唱反调?孙章认为,一方面,网络上有不少人发帖抱怨,由于价格低廉而导致的公共交通的环境与服务品质的下降,反而不利于有车族放弃开车转乘地铁;另一方面,交通需求是需要管理的,假若票价过于便宜,会使那些“可乘可不乘的人,都选择地铁出行”,此为“诱发运量”,致使市内交通出现无序。
媒体报道称,“低廉票价”已经有一个现成的“危险性试验”,2010年广州亚运会向市民送出亚运会期间免费乘坐地铁、公交、轮渡的“大礼包”后,公交系统几乎被疯狂的人潮挤爆,有人形容地铁开门时的人潮“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还有女乘客因无力挤下车而被逼哭。在实际运营5天后,广州市政府不得不紧急收回这项优惠。此极端案例暴露出“短命”公共政策在设计中的考虑不周、欠科学论证等弊端。
何时避开“一遇堵,就涨价”怪圈?
北京公交地铁调价的呼声有着现实背景:“廉价票制”背后,是公共交通补贴的日益攀高。据了解,北京市2010年公共交通补贴额为128亿元,2011年为156.9亿元,2012年则达到175亿元……不难想见,若沿袭该政策,补贴额度会继续升高。在财政收入增幅放宽的情况下,若维持低票价,势必会加重财政负担。
毋庸置疑,低票价策略,确实刺激了出行需求向公共交通的转移,但在时下,票价与营运成本的“失调”,还导致公共交通处于超负荷运载的状态,也影响了营运安全性。而单一的公交服务结构对私家车出行者的吸引力,也在打折扣,其调节性的“边际效用”在降低。
基于此,媒体评论认为,在酝酿充分、时机得当的情境下,让票价因“时”制宜,没什么不可以,针对地铁客流量潮汐性特点,实行“限时段调价”,无需避讳提上公共议程。但调价可以,不等于想调就调,若没有程序正义、民意基础和配套机制托底,就单方拍板,难免引爆舆论呛声,沦为众矢之的。
就程序而言,地铁调价应经过充分讨论,怎么个调法、涨幅多大,都要进行听证,并接受公众监督,不能闭门决策。有关部门、地铁公司总叫着亏损,那就不妨晒晒收支账本。
可以说,地铁调价须有前提地“调”。公共交通,理应注重普惠性,而低票价,又已是北京的“首善招牌”,在此语境中,公交地铁票价上的风吹草动,必须考虑到民众接受度,在广纳群言中,获取“调价”的民意公约数,而不能陷入“一遇堵,就涨价”的治理误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号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