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中华文化

再续成语生物缘

时间:2014-1-19 9:27:57  作者:陈永群  来源:半月谈网  查看:268  评论:0
内容摘要:有不少成语和生物学的联系相当紧密。古人们常常通过这些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文字来诠释对于自然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有不少成语和生物学的联系相当紧密。古人们常常通过这些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文字来诠释对于自然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樗栎庸材

出处:唐•杨炯《隰川县令李公墓志铭》:“炯樗栎庸材,瓶筲小器。”

意义:樗即臭椿,栎也称橡树,古人多视其为劣材,比喻平庸无用的人。也用作自谦之词。

其实,臭椿并非一无是处。它的植物特性极适合在石灰岩地区发育生长,可作石灰岩地区的造林树种。它适应性强、萌蘖力强,是山地造林的先锋树种,也可用于盐碱地的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在印度、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国,臭椿常作行道树用,当地居民亲切地称之为天堂树。

臭椿的木材可制作农具车辆,树叶可用于饲养天蚕,它的树皮、根皮、果实皆可入药,都有清热利湿、收敛止痢的效果。更为神奇的是,臭椿种子的含油量高达35%,可以榨油或当作饲料,而油菜花种子的含油量也只有40%左右。

栎属植物木材,材质坚硬,可供制造车船、农具、地板、室内装饰之用,栓皮栎的树皮还是制造软木的原料。有些栎属植物的种子富含淀粉,可用于酿酒或做家畜饲料,加工后也可供工业之用或食用。

飞蛾扑火

出处:《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意义:像飞蛾扑火一样。比喻自取灭亡或不顾一切地奔赴所向往的目标。

人们常用“飞蛾扑火”一词来形容那些为了某个目标,奋勇向前,毫不畏惧的“勇士”。仿佛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放弃生命。

但其实飞蛾并不是勇士,它也不是真的为了自杀才投火。飞蛾之所以会围绕着火光“舞蹈”,纯粹是昆虫对外部刺激所做出的反应,这在昆虫学上叫作趋光性。飞蛾昼伏夜出,在漆黑的夜晚,它只能将月光当作“灯塔”来判别方向。由于飞蛾的眼睛是由许多单眼组成的复眼,所以它在飞行时,总是能让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睛里。当它绕过某个障碍物或迷失方向的时候,只要转动身子,找到原本月光投射过来的角度,它就能找到前进的方向。我们将这种行为称为“天文导航”。

如果旷野上出现了灯火,飞蛾就分辨不清哪个是月亮,哪个是灯光。因此,它们就会把灯光误认为是月亮,靠着假“月光”来辨别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它一飞过灯火,就会发觉灯光射来的角度改变了,便把身体扭转过来,直到灯光以原来的角度投射到眼里为止。月亮距离地球十分遥远,飞蛾只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飞行。但灯火距离飞蛾很近,此时飞蛾仍按本能使自己同光源保持着固定的角度,于是只能绕着灯火不停地转来转去,直到精疲力尽而死去或投入火中。

出水芙蓉

出处:南朝•梁•钟嵘《诗品》:“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

意义:比喻清新的诗文,也比喻女性的艳丽动人。

芙蓉怎么会“出水”呢?要知道,很多动植物在汉语中存在同名、多名的现象。通常我们所说的芙蓉是指木芙蓉,它生长在地上。而在这个成语中,芙蓉其实指的是荷花。荷花有很多“艺名”,譬如扶蕖、朱华、水花、泽芝、红菡萏、君子花、六月春、药藕草等等,数不胜数!曾有人统计过,古往今来,对于荷花的不同称呼不下三十余种。在《离骚》和《楚辞》中,作者就将荷花称为“芙蓉”和“夫容”,这就是“出水芙蓉”中“芙蓉”的出处。

还有不少人将荷花、莲花、睡莲三者混为一谈。其实荷花所指的植物种类是很明确的,就是莲科莲属的荷花。而莲花除了常常作为荷花的同义语外,有时还指睡莲科睡莲属的睡莲。而荷花和睡莲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分辨它俩并不难,荷花是挺水植物,花和叶都挺出水面,而睡莲的叶和花都浮在水面上。

桂林一枝

出处:《晋书•郤诜传》:“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意义:此“桂林”并非地名,而是指桂花林。这个成语的表面意思是桂花林中的一枝花,原为郤诜的自谦语,后称誉他人才学出众。

金秋十月正是桂花长满枝头的时候,大家可以去仔细地观察一下桂花树。或许你只能看见桂花,却看不到桂子。但你千万不要以为桂花不会结果,其实桂花也像其他植物一样长有孕育种子的果实,只不过只有特定品种的桂花树才会长有果实。桂花通常每年9~10月开花,次年4月果熟。在南方,桂花结果十分普遍,人们通常利用果实播种来繁殖桂花树。而地处桂花自然分布区域的北缘,气温相对偏低,结果现象也就相对较少。桂树的果实可以入药,有化痰、生津、暖胃、平肝的功效。

打草惊蛇

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意义: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一方而使另一方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打草”怎么会“惊蛇”呢?众所周知,耳是听觉器官,可蛇的耳结构与人的不同,它没有外耳孔、外耳道、鼓膜,不能感受空气中声波的刺激,所以听不到任何声音。但蛇对栖息物体传导的振动,如人或其他动物的脚步,极为敏感。利用蛇的这种特性,进入深山丛林的探险者们常用棍子敲击路上的草木以驱蛇避害。

(来源:半月谈系列刊物《品读》——全国十佳文摘期刊)


标签:再续成语生物缘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