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要闻热帖

保护传统 就是保护文化多样性

时间:2013-12-20 9:17:37  作者:王宏伟  来源:新华日报  查看:456  评论:0
内容摘要:“我要为‘少拆房’这三个字鼓掌”,贺云翱说,“少拆房就能留住人,而人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现在城乡规划和建设中常见的做法是要地不要人,拆掉房,迁走人,再建商业街,盖豪宅,看起来光鲜亮丽,实则拆掉了文化记忆的空间,斩断了文脉。”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保护、彰显自然和文化资源,这正是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多年呼吁和期盼的。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说,有了这样的原则,今后城乡建设、城镇发展中,政府、建设方、文化学者就有了一个共识,可以少吵架了。

说“吵架”,既是调侃也是事实。前几年国务院做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贺教授是文化自然遗产课题组组长,某市一位处长抱怨说:“贺教授,你总说要保护文化,那东西不能吃不能喝,光烧钱没效益。”贺云翱不客气地说:“光想着能吃能喝,跟动物有什么区别?没有文化,人怎么能叫做人?”这次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可以为此类争议画上句号了。   

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是很现实的目标。贺教授表示,他的团队现在参与两个申遗项目,一个是南京、西安、兴城、荆州、襄阳、临海、寿县和凤阳等8座城市的明清城墙申遗,覆盖东、中、西部的大、中、小城市,这说明历史遗产与现代文明在全国可以交相辉映;另一个是包括江苏甪直、周庄、千灯、锦溪、沙溪、同里和浙江乌镇、西塘、南浔、新市等10个水乡古镇申遗,这些古镇镶嵌在中国城镇化程度最高的江浙地区,既要保住原住民,留住传统的生活方式,又要改变房屋破旧、卫生和交通条件差的状况,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能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就会是世界一流。现在国家有了大原则,下面就看执行中的智慧了。   

“我要为‘少拆房’这三个字鼓掌”,贺云翱说,“少拆房就能留住人,而人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现在城乡规划和建设中常见的做法是要地不要人,拆掉房,迁走人,再建商业街,盖豪宅,看起来光鲜亮丽,实则拆掉了文化记忆的空间,斩断了文脉。”他批评道,政府做规划搞建设,不能像商人一样,只算计一块地投了多少钱赚了多少钱,而要留住本土的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他向记者讲诉前两天的经历:“我去省内一条有名的老街,那里除了店铺就是游客,像个主题公园,惟独留下一户老居民在门前点煤炉,青烟升起的那一刻,那种感觉可以用‘乡愁’来形容。不是说老街就不该拥有现代化的生活(只要街巷达到2米宽,水电气等所有管线就可以入户),而是说应该尊重历史街区千百年生长出来的肌理,别简单地用商业化手段一次性旧貌换新颜。”   

城市和乡村,都是文化生命体,是自然禀赋、人的创造、建设经验、审美情趣以及地域互动等多种因素千百年塑造的结果,有着生命的成长和进化过程,各具特色。贺云翱认为,保护它们的个性,就是保护文化多样化,凭想象、策划、商业化甚至功利化来规划建设,已经让人看到了太多的悲剧。“同则不继,和实生物”,同质化难以为继,多样化则生机勃勃。如今GDP不再是官员考核的惟一标准,城镇化就可以实现发展与保护和谐共生,相互促进。国外的做法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对历史街区、文化区、风貌区,政府应该投入资金帮助私人修缮房屋,提升城市的形象、品牌、美誉度。至于资金投入,有些街区改造一投就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如果用这笔钱来建立一个基金,滚动生财,不断投入历史街区保护,肯定要比大拆大建再卖商业街或豪宅要强。无论如何,不能再干自断文脉的一锤子买卖了。

(贺云翱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标签:保护传统 就是保护文化多样性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