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要闻热帖

商业化书评成为“文化之痛”

时间:2013-12-16 10:20:06  作者:黄 璐  来源:湖北日报  查看:292  评论:0
内容摘要:当下各种媒体上质量低劣的书评泛滥,很多读者称买“最后悔的书”正是因为轻信了书评。或许是因为上当太多,在采访中,记者最大的感受是,现在书评的信誉度很低。

当您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难以抉择时,书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近日,《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叶开在微博上发表自己买的“最后悔的书”,编剧史航随后开始吐槽。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跟帖吐槽买过的最让自己后悔的书。同时,网友们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花冤枉钱,书评因此被推到风口浪尖。   

读者   

“看书评买书?我才不上当”   

当下各种媒体上质量低劣的书评泛滥,很多读者称买“最后悔的书”正是因为轻信了书评。或许是因为上当太多,在采访中,记者最大的感受是,现在书评的信誉度很低。   

媒体从业者张小姐对书评的态度直截了当:“看了书评才买书?我才不上那个当呢。现在好书评太少,就算是一些名家写的我都不敢相信,因为有的人是碍于情面写的,这种文章当然只说好听的。”她目前买书、看书主要依据的是个人判断和朋友的推荐。   

网友“大小姐”吐槽说:“现在一些书评人的操守实在让人崩溃,承诺写书评,摘录书中内容简介再总结几句,满纸废话,纯属糊弄人。”   

学者   

商业化书评伤害了批评的生态   

商业化书评成为文化人痛心的事。   

著名作家、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徐鲁表示,现在的书评缺少批评精神,多半都是商业书评。带一些广告性质,为出版社的新书和作家们的新书做宣传。说好话,甚至夸大书好的一面,对书的缺点和不好的一面视而不见,甚至将坏的也美化成好的。这一问题很严重。不仅误导了读者,读书人看了以后对书评也失去了信心。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樊星认为,社会多元化,书评业本身也变得更加纷繁,相对于过去,那种比较中立的、中肯的批评比较少了,广告式的、互相叫好的,各种类型的都有。说好话可以理解,人之常情,但是话说过头就会不好了。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遇春认为,大量的“捧杀”式书评,吞没了健康的批评,也伤害了批评的生态,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对策   

书评走职业化道路   

国内某书评版的编辑经常联系的评论家有50人左右,他认为部分评论家有原则,不会因为是编辑推荐的书就随便写,遭遇他们的拒绝是经常的事情。虽然不会牺牲自己的声誉随便表扬别人,但大部分评论家由于现实的原因,他们也不轻易批评别人。   

“通常情况下都会选择说好话,书评人、作者、出版方都高兴,大家一团和气皆大欢喜,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徐鲁说:比如说你花了很长时间读完一本书,同时也写出来了经典的书评文章,但可能这一篇文章媒体只给几百块钱的报酬。书评人可能会认为他付出的劳动是不成正比的,所以他宁愿为出版社做商业书评。另一方面,有些媒体也不愿意做批评文章、论证文章,他们参与了商业书评利益的一部分。   

究竟书评应该朝哪个方向走?樊星认为,书评应该是极其独立的写作,“书评的基本标准,就是它必须对评论的作品做出价值判断。你作为一个好的书评人,必须要有独立的立场。”   

“现在经常有人呼吁应有独立书评人,但单方面要求评价家去做并不现实,因为书评的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徐鲁建议,应当有意识地组织、培养适合中国情况的书评队伍,使书评成为一个独立的、完备的体系。走职业化道路,从机制上保证书评人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信誉。这不仅对图书的出版阅读有帮助,也有利于良好的社会价值形成。


标签:商业化书评成为文化之痛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