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要闻热帖

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词?需用文化理性去思考

时间:2013-11-9 8:39:48  作者:任遂虎  来源:光明日报  查看:358  评论:0
内容摘要:对于学生作文中出现网络流行词语的现象,人们看法不同。一些人认为网上的流行词语不规范,会对语言造成污染,应当禁止在学生作文中出现;另一些人则认为它自由活泼、生动幽默,是语言多样性和充满活力的表现。

原标题: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词

对于学生作文中出现网络流行词语的现象,人们看法不同。一些人认为网上的流行词语不规范,会对语言造成污染,应当禁止在学生作文中出现;另一些人则认为它自由活泼、生动幽默,是语言多样性和充满活力的表现。   

这个看似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用文化理性去思考,从语言学科的视角去判断,以文章的传播功能加以审视。具体来讲,就是要分清网络词语的不同属类(前提),分清表义功能上优劣的界限(实质),分清使用的场合(解决方案)。   

从属类看,网络流行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网络专指词,即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译入、引入或组合而成的新增语汇,如“博客”“微博”“在线”“网迷”等;另一种是网络代替词,即网民在网上写作、聊天、发帖时使用的非正式词语,如“光光”(独身男人)“神马”(什么)“烘陪鸡”(homepage)之类。这两种词语都因网络传播而出现,都可看作是网络流行词或网络“热词”,但它们的功能、属性和用途相差甚远。前者为新义词,意义是增殖的,即汉语中原来没有相应的词汇。比如“播客”“网络推手”这类词,互联网出现前不可能存在。而后者多为同义词,在汉语中已有相应的词语,只不过采取了“另类”的表述形式。一般而言,专指词比较规范,由有文化修养的人根据表达需要新增而来;而代替词则大多不规范,是网友在交流中渐次约定俗成的。   

事实上,人们有争议的网络词语主要指向网络代替词语,因为它们大多使用不规范,而且用于即时、随意、感性的表达,追求情绪宣泄或戏谑搞笑,有明显的低俗化倾向。例如,当用“青蛙”“狼族”“驴友”等词汇指代某一类人时,已超出了善意的嬉戏而多少带有侮辱色彩,无疑属于不文明现象。   

从功能看,词语规范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达与交流,而表义混乱的词语难以增强语言的活力,无法促进语言的发展。判断词语优劣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表义是否准确。例如“主页”一词言简义明,而用“烘陪鸡”替换“主页”,反倒使人不知所云。需要强调的是,不论通过什么介质书写,错别字的出现都是不规范现象,其后果是引起表义错位,造成交际障碍。遗憾的是,眼下网络代替词中的错别字现象十分严重,诸如把“压力”写成“鸭梨”,把“喜欢”写成“稀饭”,把“版主”写成“板猪”等。至于用“走召弓虽”来表示“超强”,用“天才”来表示“天生蠢才”一类,更是不能允许。比方说,当用“鸭梨”代替“压力”,面对“那里的鸭梨很大”这样的句子时,人们该如何理解呢?是“那里出产的鸭梨大”,还是“那里的环境条件给人的压力大”?因此,从中、小学到大学的各种作业、习作、论文,应当坚决杜绝网络代替词的渗入和影响;语言教学一定要坚持基本的原则和要求,不能赶时髦、凑热闹。   

从传播看,网络代替词应当在特定范围内存在。为保证语言教育和信息传递不受干扰,应当把网络代替词限定在网上聊天、发帖、个人邮件、手机短信等范围之内。随着网络功能的扩展,各种新闻已实现网上传播,许多文件、文献、事务文书、科研资料等也会通过网络传播,这时就得拒绝代替词的侵扰——这也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使用不规范网络词语的前提条件。   

分清使用场合,给其生存的空间,也是考虑到语言本身就是生态化、多样化的存在,更何况人际交流状态需要多样化的语言形式。例如,不能因为有“再见”这个正规词,就取消“拜拜”这个非正规词。从交流空间来讲,网上比纸质有更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交流的渠道、方式也更加丰富多样。于是,随意表达和零星片断、通俗形象和轻松活泼、情绪宣泄和调侃逗笑也就在所难免,没必要非得追求正规书面语言的典雅与庄重。   

此外,对网络词语的判断还要参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在网络流行语中,有不少不合汉语习惯的表达形式,如“BTW”“555”“3Q”之类。对于不上网的人来说,看后如坠“云雾”。在这一问题上,以往的经验教训值得注意。例如,比起直译的“祖母绿”“德谟克内西”,意译的“翡翠”“民主”更符合汉语习惯。作为俗文化表达形式的网络代替词,大多如同流行歌曲一样,只是昙花一现,便成了过眼云烟,空耗人们的察识而已;而且,其中一些词原本就是“闹着玩”,属于无聊的文字游戏,没有实质的意义和功能。如果不加分析地收集、编纂网络代替词,弄不好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有人在编《“汗”语言字典》,所谓的“汗语”指“使人流汗的语言”,这本身就不严肃,有猎奇、炒作之嫌——难道有必要建立有别于“汉语”习惯的“汗语”习惯吗?   

当然,并非所有网络代替词都不规范,也有一些符合汉语习惯且有表现力的。如“灌水”一词,原意与写字无关,现在网络流行语中用来指“发无聊的帖子”,形象而生动。问题在于,网络代替词孰优孰劣不可能由正在学习语言的学生去判断,只好交给时间来检验。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标签: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词 需用文化理性去思考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