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要闻热帖

叶少兰:没有接班人京剧就没有了生命

时间:2013-11-6 12:34:47  作者:佚名  来源:光明日报  查看:311  评论:0
内容摘要:“传承京剧文化,最重要是人才,没有接班人京剧就没有了生命。”退休后,叶少兰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培养年轻演员上。他说:“传统文化遗产是民族之根、之本。把京剧这一国粹传给后人,这是我的职责,不仅要做,而且要负责地做好。”

原标题:叶少兰:国粹生命力在于创新

“既然是演员,就要对观众负责,对艺术负责。”70岁的叶少兰拥有各种荣誉头衔,但他却更喜欢称自己是个京剧演员。他说:“这个头衔能让我看到自己的责任所在。”   

叶少兰出身京剧世家,父亲是叶派小生创始人叶盛兰。他从小就跟父亲到处演出,7岁开始登台,10岁考入中国戏曲学校。“那时学戏,就是两个字——严格。”他回忆说,戏校老师天天带大家到陶然亭、护城河、天坛等处,对着城墙练功,吊嗓子、练身段,那真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吃尽了苦头,也夯实了基本功。   

“每出戏都要表现出人物的灵魂,千人一面可不行。”叶少兰说,“京剧对演员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文武技艺全面,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技巧很好,但是吃不透剧本,不能理解人物内心,也做不了好演员。在学好表演艺术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文化艺术,丰富自己的涵养。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叶少兰认为,在京剧这个行当,一个人要成功,必须是天赋加勤奋。天赋是天生专业条件,勤奋是必由之路。“我们讲究练私功,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他说,自己当年学戏时,5点钟就爬起来,把老师头天教的东西,再复习一遍。晚上睡觉前也是如此,要再加一遍功。即使“文革”期间,在五·七干校张家口农场蹚着冰茬种水稻,那么艰辛的环境里,他也要偷偷跑到山沟里练功。   

正是因为从未中断对京剧艺术的追求,青壮年时期赶上历次政治运动、历经磨难的叶少兰,凭着自己文学基础扎实、知识广博、表演技术全面、文武俱佳,终成艺术大家。1981年,他恢复演出了叶派剧目《吕布与貂蝉》。他的嗓子的高音又冲又亮,特别是那段“小宴”的娃娃调荡气回肠、声韵夺人。很多专业人士认为,至今还没有哪位演员能超越这段唱腔。   

此后,他一口气演出了三出叶派大戏《水淹下邳》《周仁献嫂》和《罗成》,一出比一出难度大,并在“似”与“不似”之间,闯出了自己的戏路。说“似”,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都是叶派规范;说“不似”,唱腔、念白、表演都比其父更夸张一些,更强调感情色彩,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更有时代特征。   

在继承的基础上,叶少兰把京剧小生艺术推到一个新的高峰,在海内外赢得了“京剧王子”的美誉。60岁时,他再创新剧《洛神赋》,荣获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和上海“白玉兰”奖。“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京剧能走到今天,就是一代一代艺人不断继承、创新、发展的结果。”他说。   

“传承京剧文化,最重要是人才,没有接班人京剧就没有了生命。”退休后,叶少兰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培养年轻演员上。他说:“传统文化遗产是民族之根、之本。把京剧这一国粹传给后人,这是我的职责,不仅要做,而且要负责地做好。”   

(叶少兰,1943年生于北京,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首届梅花奖获得者, 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标签:没有接班人京剧就没有了生命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