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16日讯(记者 金宗云)伴随着“首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活动的逐步深入,中国经济网《文化名人访》栏目与北京市文资办共同推出的特别节目——“文化消费是什么?”系列访谈将全方位、有深度的解析本次活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由之前的物质消费慢慢转变成了精神文化消费,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人们的消费文化是如何形成?本期我们邀请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先生做客演播室,他在访谈中表示文化消费虽然不是完全刚性的消费需求,但是它完全取决于作品的好坏。只要有好的东西,加上好的营销,就一定能够推动文化消费。
引领文化消费的前提是有优质的文化产品
谈到如何引领百姓文化消费,陈少峰表示需要利用政府与企业这两大力。对于企业而言,最主要的是提供好的产品,没有好的产品就没有消费。文化消费虽然不是完全刚性的消费需求,但是它完全取决于作品的好坏。所以,陈少峰认为企业应该从做好产品这个角度出发,通过市场竞争去吸引消费者。只要有好的东西加上好的营销,就一定能够推动文化消费。
在政府引领百姓文化消费方面,陈少峰认为,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通过政府采购来让老百姓受益。他认为现在很多文化事业机构,应该更多地去做文化消费的一种吸引和努力。比如博物馆跟美术馆应该开讲座,讲怎么做美术鉴赏、讲博物馆的知识,对学生从小就进行这方面的教育。那么,这些人成长起来以后,会经常去买美术品,形成了一种对它的爱好和消费习惯。因此,从这层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将来应该更多地去为学生服务,为培养下一代的消费者做出更多的努力。
对于当前北京市政府促进文化消费特意制作发放文化惠民卡这种举措,陈少峰表示政府通过与有关机构合作,动员事业单位、企业、老百姓共同参与,有效地配置了资源,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繁荣。不过,陈少峰也提到有一个现象需要注意,有些老百姓已经习惯了免费文化,对于这种消费习惯的引导,政府可以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从低价开始,然后通过后期的教育,去改造培养一些新的消费习惯。这样就可以通过教育加消费的方式去引导大家的消费习惯。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号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