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考古成就展示遭遇尴尬
在26日于上海落幕的首次由中国举办的“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上,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著名考古学家、76岁高龄的科林·伦福儒勋爵说,语言障碍和缺乏沟通,是世界了解中国历史、考古成就的最大障碍。尽管中国拥有五六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但中国重大的考古学发现很少以除中文之外的另一种语言对全球发布,因而难以引发足够的关注。(8月27日《深圳商报》)
这位国际考古学家说的话,让我非常震惊,恐怕更是中国考古学界及专家学者的尴尬吧。伦福儒勋爵说:“谈起中国,我们往往会想起在安阳殷墟的伟大发现和甲骨文震惊了世界,还有秦始皇陵墓里的兵马俑(如今已成为世界级的旅游景点)。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些考古发现奠定了世界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和了解。”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伦福儒勋爵的话或多或少也有这样的意思:世界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和了解,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殷墟、甲骨文和兵马俑上!他很“残酷”地指出,在当今世界考古学界,英国、法国、德国甚至日本都占据前沿位置,而中国近年来在考古领域所取得的突飞猛进的成就,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
中国的考古成就没有得到世界考古学界的关注,本来就尴尬万分悲哀万分了,然而,谁能想到阻碍或制约世界考古学界关注中国考古成就的“元凶”,主要原因竟然是外语!伦福儒勋爵说:“在世界上最重要的考古学期刊杂志上,我很少看到中国学者用外文发表的文章,我也很少在新闻媒体上看到中国考古方面的新闻和图片。这意味着,中国考古学家应该提升外语能力。”真真是笑话,中国考古学家亟须提升的不是考古能力和考古水平,而应该是提升外语能力!在我看来,外语水平好像与考古研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如今中国的考古成就却是成也外语败也外语!
如今在外语中英语已经成为我国的第一外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写,英语都是重要的交流工具了,甚至是一些小语种不少人也能进行日常对话和交流。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中国考古学界,中国学者竟然还不能用外文发表学术文章!这说明,相当多的考古学家外语水平不高,至少还没有达到用外文撰写学术论文发表学术文章的程度;再是,考古学界也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精通外语的年轻的考古学家匮乏,或懂得考古的外语翻译少得可怜,否则也不至于陷入连外语学术文章也难以发表的尴尬境地。一个事实是,中国的考古学界缺乏外语翻译人才,正在阻碍和制约中国的考古成就走出国门。
可喜的是由中国成功举办了一次“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伦福儒勋爵认为,举办这次论坛,是中国考古学融入世界的重要一步,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的,中国考古学必须融入世界,必须让世界认知和了解中国的考古成就,进而关注中国的考古成就。“考古不仅是历史”,让中国考古学融入世界,也是在传播中国文化。我以为,要让世界认知和了解中国的考古成就,一是多参与国际考古活动,与世界考古学界多接触多交流多沟通;二是中国的考古学家必须学会用外语讲述中国的考古成就,必须学会用外语讲述中国的文化,这是最重要的。伦福儒勋爵说,他有一个小小的梦想:未来,在英国能看到更多用外语出版的中国文化著作,或是能经常在知名考古期刊杂志上看到中国考古动态。我想,这也是中国人的期盼。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号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