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要闻热帖

说南汇话的汤姆猫,就这么火了

时间:2013-7-22 7:49:38  作者:王海燕/黄嘉慧  来源:解放日报  查看:259  评论:0
内容摘要:“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与推广普通话不矛盾。各种语言应该共生共荣,才能保证文化的多元和丰富。”在仲富兰看来,方言是一条动态河流。基本交流功能是方言的根,一旦某种方言不再反映当下生活,就失去了创新力和生命力,纵使保留了语音资料,也只能是“博物馆艺术”。

“老不鸡册蛋,面孔血册里红”,南汇话的意思是“老母鸡下蛋脸很红”。

诙谐的发音、生动的台词,这句从“汤姆猫”嘴里溜出的南汇土话,让川沙居民林樱捧腹大笑,她妈妈也凑过来听汤姆猫,两人乐了一晚。   

39岁的周康网创始人老布利用 “汤姆猫”软件,在视频网站上传了7集自创的“汤姆猫教南汇话”,一年内吸引超过40万次的网络点击,上万条评论,还被刻成课程光盘,在外来娃已占一半比例的周浦镇各小学和幼儿园传播。   

语言学家刘半农曾说过,方言是一种“地域的神味”。但是,这样的“神味”正日渐消退,部分方言正面临着和人们说再见的命运。   

南汇方言,也就是上海浦东土话,和其他方言一样,也在经历消退。而“说南汇话的汤姆猫”如此火热,这让老布始料未及,也让更多的人从“方言危机”中看到一丝转机。   

消失的土话笑煞人   

老布原名顾一波,是浦东祝桥人。春节期间,他带儿子给曾祖母拜年,没想到儿子和老人沟通产生了语言障碍。“儿子11岁,只会说普通话。96岁的奶奶却满口土话,她称赞曾孙‘暇咋来’(很棒)时,孩子愣愣的,根本听不懂。”   

“当时,我就感到一种方言传承的危机感。”老布发现,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会说这些土话,年长一些的人也“半生不熟”,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汇土话可能会消失。   

老布决定在周康网上教南汇话。他到处搜集南汇方言,与老年人交谈,随时记录他们口中跳出的“土话”。73岁的老人陈生祥整理了2000多条南汇方言集锦,成了老布的词库。   

周康网只是周浦镇的地区网络,影响有限。老布的南汇课程一日一句,虽也引来一些网友围观,但这种只靠文字传播的方式并不理想。“文字和口语是两回事,你看得懂,但不一定说得准。还有网友说我的文字也不标准。”他试图寻找一种生动的传播方式。   

一次,老布看到儿子正拿着他的手机玩“会说话的汤姆猫”游戏,顿时灵感一现。很多人喜欢汤姆猫,为什么不能用它来教南汇话呢?   

2012年1月,老布自己当“配音员”,用手机录制了一段汤姆猫讲南汇话的视频,放到网上,脚本正是之前“每日一句南汇话”的内容。一句普通话,一句南汇话,交替表达。“忙塞哉,萨度来(忙死了,好累啊)”,“秀嘎么哉,歪塞哉(就这样吧,好麻烦啊)”,汤姆猫夸张的演绎,顿时让南汇话变得生动、有趣,引来无数网友热捧。   

此后,老布又陆续推出系列作品,累计点击率超过数十万。第二部、第三部更是引来收视狂潮,仅优酷的点击率就分别为5.5万和8.7万。网民的好评纷纷涌来——“原来南汇话如此强大!”“好亲切,笑得快面瘫。”“这样学方言,很欢乐!”   

土话成了学生时髦的玩意   

“说南汇话的汤姆猫”火了。   

让老布欣慰的是,“本地闲话”这个原本属于中老年人的“专利”,也受到学生群体的青睐。   

过去,年轻人和孩子觉得说郊区方言“太落伍”,甚至“土得掉渣”,但 “说南汇话的汤姆猫”却在学生中流行起来。在周浦、川沙等校园中,几乎无人不知这只“说南汇话的汤姆猫”,学生们课后争相上网下载,模仿各种南汇土话段子。“土话不再土了,而成了很时髦的玩意。”   

“我们原先认为,方言是俗气的,鸡毛蒜皮的,不上台面的。而‘汤姆猫’让南汇土话强力回归。”周浦中学初二学生毛毛说,现在同学之间用土话交流,觉得“很潮”。   

“乡音难觅,想起了家中长辈们亲切的声音。”12岁的小轩说,汤姆猫的土话段子让他想起一口南汇音的奶奶,勾起很多美好的回忆。比如奶奶嘴里常说的“老古闲话”,腊月里的小囡,冻手冻脚;脚尖上挂铃铛,走一步响一步……   

一些网友说,老布的汤姆猫讲出的南汇话有的已几近消亡,南汇本地人也很少讲。比如,“骚噶里额”,很多人都未必知道它是“竟然”的意思。还有“儿子”,很多人讲“伲子”,但是南汇话却讲“偶子”。此外,一些南汇话的表达方式也正在消失,比如倒装。像“下雨”,很多人讲“落雨”,但是南汇话讲“雨落”等。   

川沙镇政府一位公务员告诉记者,某些事情用方言表达确实困难。可有些事物,比如美食、风俗、称谓,或者一些语意双关的调侃等,用土话说起来才“咋劲”。比如南汇土话讲颜色,就很活色生香,白色,叫白忽忽 、白茫茫、嘎啦死白;黑色,有黑菠萝托,摸出黑、吴策抹黑;红色,通通红、红堂堂、血册里红……   

网友、学生的热烈反响,让老布充满信心和干劲。为了让不懂南汇话的网友能更好地领会,他在视频上配了字幕,每一部都设有一个主题,如第三部由南汇话小故事;第四部歇后语;第五部南汇人名考古;第六部颜色和动物的说法等。   

方言传承破危为“机”   

“网上借用‘汤姆猫’传播方言有不少,但只是用几个段子来撑场面,构不成气候。”而“说南汇话的汤姆猫”的优势在于有系统的教材,上海南汇方言集锦这本小册子就是顾一波的幕后“字典”。   

老布也深感危机,“仅靠汤姆猫的发挥,还是稍显单调,时间久了,网友可能会腻味。”老布说,他希望利用更活泼的形式比如实景对话、微电影的方式来继续推广南汇方言。   

更深的危机来自难以阻挡的方言颓势。英吉利大学人口生态学家威廉·萨瑟兰,曾对6809种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进行分类,“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比鸟或哺乳动物要大得多,将近三分之一的现有语言已经处在非常危险的地步,不可能根本性地阻止它的衰亡,顶多只能延缓其衰亡的过程。”   

方言快速退化的趋势恐怕难以改变,特别是那些复杂难懂、使用范围小的方言。有专家担忧,互联网时代必然迎来方言的消亡,新媒体甚至可能直接“扼杀”方言。因为人们正在使用更加统一的输入法,绝大部分拼音输入法,均依赖普通话。但“汤姆猫”的例子可以证明,如果跟上信息传播技术的步伐,方言或许可以更好地传承。更多新兴手段也在尝试,比如“上海浦东”政务微博群开设“浦东方言大家学”,单条阅读量最高达两三万次。即使有时无一人能全部答对,网友仍兴致勃勃跟帖。还有的借助流行歌曲、动漫等时尚元素,吸引更多年轻人去走近方言。   

有人担心,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导入,本地方言在公共场合使用的频率大大下降,使得本地方言“危机”四伏。而老布发现,“说南汇话的汤姆猫”不仅本地人喜欢,新上海人也很感兴趣,他们想通过学习方言这扇门来融入。一位河北籍母亲说,“下了课,本地孩子会聚在一起说土话,儿子听不懂,感到被排斥。现在有汤姆猫教土话,他每部都会听上好几遍,和同学交流也不再格格不入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提到,长宁区民俗中心举行沪语比赛,选手不单单是本地孩子,还引来国际社区的外国孩子来参赛,一个日本小孩用流利的沪语讲故事,让全场惊叹。后来想想也正常,方言是“进入”本土文化的一把钥匙。很多老外正是透过方言来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一旦方言消失,很多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化无法生存,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必然遭到破坏。   

“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与推广普通话不矛盾。各种语言应该共生共荣,才能保证文化的多元和丰富。”在仲富兰看来,方言是一条动态河流。基本交流功能是方言的根,一旦某种方言不再反映当下生活,就失去了创新力和生命力,纵使保留了语音资料,也只能是“博物馆艺术”。土话要发展,需要不断吸收新的事物,利用新的传播手段,这样才有活力。


标签:说南汇话的汤姆猫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