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要闻热帖

忘不掉比记不住更糟 网络时代需学会“选择性遗忘”

时间:2013-4-10 9:07:11  作者:王 磊  来源:文汇报  查看:457  评论:0
内容摘要:“全球每天都会新增许多数据,想要利用好大数据,与其选取有价值的,不如删除没有价值的。”《大数据时代》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日前亮相北京参加一个“大数据”论坛。他透露全球新增数据有95%是数字化信息,很容易被搜索查询、引用转载,但是其中有不少是无效信息,甚至是当事人不愿意记忆的信息,因此互联网必须学会“选择性遗忘”。

“全球每天都会新增许多数据,想要利用好大数据,与其选取有价值的,不如删除没有价值的。”《大数据时代》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日前亮相北京参加一个“大数据”论坛。他透露全球新增数据有95%是数字化信息,很容易被搜索查询、引用转载,但是其中有不少是无效信息,甚至是当事人不愿意记忆的信息,因此互联网必须学会“选择性遗忘”。

继《大数据时代》之后,他的引进新书——《大数据时代的取舍之道》,被直接命名为《删除》,“删除”、“遗忘的权力”也正在成为“大数据”伴生的热词。学者提醒:大数据存在隐忧,人们不应被过多的记忆细节干扰。   

忘不掉或许比记不住更糟   

维克托在《删除》中提出的核心论点是,随着廉价数字存储设备的普及,记忆成为数字时代的常态,但是互联网如果记住了我们想要忘记的东西,就很容易毁了我们的生活。简言之就是“忘不掉或许比记不住更糟”。   

维克托在《删除》中讲述了不少普通人被记忆坑了的故事。想成为老师的史黛西,曾把一张戴着海盗帽拿着酒杯的照片上传到某个社交网站,照片成了她的行为与教师资格不相称的证据。虽然她删除了照片,但是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站都已经将她的照片“存档”,就算她自己看不见照片,别人也可以通过搜索访问,找到她的“罪证”。最终,她被取消了教师资格。   

“互联网将人们带入一个没有遗忘的时代。”维克托说,记忆和遗忘的平衡被数字技术和全球网络打破,而互联网恰恰会记住许多人们不想记住的东西。“Facebook每秒都会收到超过1000条请求,一代人甚至整个社会开始通过网络记忆标榜自己的存在感。没有遗忘或许会让很多人噤若寒蝉,或成为数字化记忆突然袭击的受害者。”   

选择删除是一种思维方式   

“数字技术将记忆变成‘例行程序’之后,完美记忆带来的商业、社会和法律问题已经无法回避。”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所长威廉·达顿在《为遗忘而编程》一文中提出,大数据时代,个体隐忧往往被“红利”掩盖。   

有学者认为,“完美记忆”的幕后推手正是商业利益。以谷歌为例,搜索引擎可以记住用户每次搜索的关键词,并在网页上塞入与之有关的广告。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删除》透露,早在数年前谷歌就将每月300亿次的搜索数据和人口统计资料相结合,预测几年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在一些学者看来,社会的选择性遗忘机制或许比记忆预测更为重要。“‘选择记忆’已经成为应对大数据时代隐忧的方法之一。比如,规定文字信息在一定时效后会自行消失,规定网络运营商不能永久保留用户记录。”新媒体学者魏武挥告诉记者,学界认为需要建立选择性遗忘机制,尤其是针对个体,去接纳随着时间不断发展的人们。“无止境的积累,会让人们迷失在记忆细节之中。”英国社会学者保罗·杜吉德说,大数据时代更需要思考筛选,“通过删除实现对记忆的归纳抽象,能让人们知晓往事又不被束缚,坚定地活在当下,并调整行为融入未来社会”。


标签:忘不掉比记不住更糟 网络时代需学会选择性遗忘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