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要闻热帖

2013年文化产业的四大亮点

时间:2013-2-2 11:39:59  作者:花 建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223  评论:0
内容摘要: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3个年头,是实现“十二五”中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过午之年。统筹全局,展望未来,今年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会在以下方面形成突破重点和提升亮点。

2013年文化产业的四大亮点

推动文化生产力的六大科技潮流(制图 张海宁)

特约撰稿花建   

2013年新年伊始,我们迎来了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的第一个春天。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3个年头,是实现“十二五”中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过午之年。统筹全局,展望未来,今年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会在以下方面形成突破重点和提升亮点。   

文化科技融合 ——强化动力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这是中国全面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之一。   

跨入21世纪以来,科技创新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的强大动力。比如第一部3D电影大片《阿凡达》在全球放映不到半年,就追平了《泰坦尼克号》18年来全球累计的票房18亿美元,可见:文化竞争、科技争锋、融合创新、王者归来。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关注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科技方法、科技环境,特别是六大科技潮流对文化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这六大科技潮流,包括:信息和通讯技术,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计算机技术,提高文化价值生产、文化资源供应、文化消费服务的智能化水平;视听表达技术,对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综合处理,建立新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仿真技术,即利用计算机和传感器构成三维信息人工环境,逼真地模拟现实和超现实的环境;新材料技术,研制生产体积更小、更智能、多功能、环保型以及可定制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节能环保技术,包括节电技术、节煤技术、节油技术、节水技术、节气技术、生态保护技术等在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中的有效运用。   

2012年颁布的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大都有强大的科技研发力量作为支撑,并且在六大技术方面各有强项,初步形成文化科技创新的地域格局,从大江南北、珠江两岸,到天府之城展开了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大国气象。如湖北武汉东湖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内,依托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开展民族文化科技保护、文化演艺产业发展、高新技术博览服务、多语言云翻译等重大项目;湖南长沙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依托全国首批区域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科技进步示范市和全国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的实力,以“创新、创作、创造、创业”为基本思路,以“新技术、新平台、新体系、新模式、新业态”为基本方略,以动漫游戏、数字传媒与出版、创意设计、数字旅游等为亮点。   

正如英国国家科技和艺术基金会的研究报告《跨界创意的价值》所说:文化创意和科技的融合创新,犹如原子爆轰,可以把能量辐射到各个产业和广阔的社会领域。位于上海张江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河马SJS”,作为国内原创3D立体动画系统的领先者,不但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立体动画片,在10个国家发行,开创中国动画电影成规模地登陆海外院线之先河,而且签约全球最大的演艺经纪公司美国CAA等多家国内外机构,鼓舞了中国原创文化进入世界市场的热情。   

推动集约化发展 ——迈向园区3.0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这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从全球角度看,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顺应了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趋势,正在以“实体园区+专业平台+虚拟网络”为主导方向,形成四大潮流:科技创新与集聚规模相结合:文化产业企业的集聚,有利于新观念、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和应用,形成“聚合-裂变”效应;实体企业和虚拟网络相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将依托实体型产业集群,通过畅通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及网络,实现 “集聚—开发推动创新”与“辐射—形成共享网络”;公共服务和知识溢出相结合:强大的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科技研发平台、投资融资平台、会展博览品平台等,用“传承、激活、嫁接、更新”方式把散乱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保护生态和空间再造相结合: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将越来越趋向发挥智能型开发、知识型生产,低污染、低能耗、少占地的优势,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从21世纪初叶开始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将跨越到第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创意要素大量集聚的产业型集聚区,可称为1.0版,招商而来的大批企业,园区式的封闭管理是典型特征;第二个阶段是创意要素融合渗透的经济型集聚区,可称为2.0版,建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吸引创意研发机构等要素是发展亮点;而第3个阶段,是吸引人才集聚有利创业的社区型集聚区,可称为3.0版,突出企业集约化、人才知识化、社区宜居化、环境生态化,这一趋势与许多地区推进的产业和城市“双转型”及新型城镇化不谋而合。   

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是一个积极推动产业和园区升级,不断迈向更高水平集聚发展的有力案例。该实验区从浙江中部的丘陵地区白手起家,到2011年入区影视企业总数达到435家,包括器材租赁、影视拍摄、后期制作等多个环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自2004年成立到2010年,入驻实验区的影视企业累计完成营业收入91.07亿元,上缴税费6.24亿元;横店从1996年到2011年累积接待剧组900多个,10多年来累计拍摄影视剧2.5万部(集),占全国古装影视剧产量的1/3以上。2011年实验区影视产业收入33.7亿元,增幅达到28.6%。从2012年到2020年,横店的发展重点之一,就是全面改善环境,形成新型的影视创新社区,大力吸引创业型、专业性人才入驻,全面改善实验区的生活类服务,提升商贸、餐饮、宾馆、娱乐、交通、保健等方面的服务水平,配合横店的一带、两环、三心、六区的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改善文化视觉形象,在主要景区、道路、宾馆等地段,突出横店影视产业的标识、符号和形象,使得实验区成为全国影视内容最丰富、影视想象最活跃、文化生活质量优秀的创业中心和宜居社区。   

突出区域化特色 ——新文化地缘战略   

从2008年以来,国家相继批准颁布了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成渝经济区、舟山群岛新区、中原经济区等30多个区域发展规划,形成有梯度、有波次、有重点的新地缘发展战略。   

这一地域发展格局从跨省区到次区域,培育不同层次的增长极,更加注重区域的协调发展,同时这一格局又与中国作为21世纪新兴大国的战略利益密切相关,   

有鉴于此,文化产业的战略布局,应该与这一全国区域发展大格局相适应,突出中心城市和重点地区作为增长极,同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鼓励各个区域探索多样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正如邓小平同志当年指出的:“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这一把握机会地区、顺势而为、果断决策的战略思想,今天对于中国文化产业形成新地缘战略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和世界级的大都市群,应该推动全球文化资源的高端整合,集中开发能够引领全局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形成一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服务平台、集团总部和国际文化贸易中心,发挥对亚太地区的广阔辐射作用;珠三角城市群作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可以与推动一国两制,促进粤港澳三地合作的战略定位等相适应,形成粤港澳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分工协作,积极开发引领市场潮流的文化产品,拓展国际文化贸易市场。   

全国110多个工业资源型城市,即以矿产、森林等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也将有许多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开发特色工业旅游项目,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和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走出一条文化和旅游促进城市与产业转型、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道路。   

而在中国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的工商业强市和专业镇推动文化产业的重要路径,则是从推动企业升级到培育新兴产业,从发展属于企业的工业设计部门,到形成面向社会的创意设计、新品开发、会展服务、时尚传播等企业,再到形成有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比如长三角的昆山市被称为“世界电子工厂”,生产了占全球1/3 产量的笔记本电脑。但是在代工模式下,昆山生产的一台笔记本电脑,国外品牌商卖到上万元,而代工企业只获得三五百元利润。有鉴于此,昆山提出“代工经济谋变必须立足产业、依靠创新,走产业高端之路”,全面实施“昆山设计推进计划”,通过设计研发、品牌建设、营销推广、时尚引领等专业服务,建立“汇设计”昆山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整合长三角和海内外的设计力量,目标是成为全球文创设计的高端平台,从整体上推动“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升级。   

迈向品牌大国 ——软硬结合的大工程   

中国在2010年成为全球规模第二的经济大国,2012年中国的GDP总量首次突破50万亿元。但是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尚未与中国的经济实力相匹配,这与中国文化产业缺乏强大的品牌实力密切相关。   

2011年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评选的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国拥有239个名牌,全球排名最前的三大品牌,Apple, Facebook, Google都是科技与文化结合、成长性最快的新兴企业。英国《金融时报》援引Brand的评估指出:苹果品牌价值高达1530亿美元,从2000年以来涨了859%,从2006年到2011年涨了6倍。这与美国利用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把品牌价值包括人们对它的期望值付诸资本化,并且进行资产配置,这也是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与国际强手之间的重要差距之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文化产业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在文化品牌建设方面有大的突破,其核心任务,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品牌内涵,即品牌理念、品牌形象、品牌衍生服务的总和,即形成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品牌文化体系,表达富有魅力的人文理念和生活理想;品牌资产,即品牌投资和运作机制的总和,它是企业品牌执行力的运作基础和管理核心;品牌构架,即主品牌和子品牌之间的布局设计,体现了企业拓展市场占有率的战略布局;品牌支撑,即为品牌服务的价值评估、资产交易、品牌投资、市场退出、资产配置、法律保护等全套服务体系。   

2013年,中国文化品牌建设工程将迈开历史性的步伐,其指导原则是:政府指导、行业主体、市场运作,实施建立中国文化品牌培育指导中心,建立国际文化品牌合作基地等重要举措。文化产权交易所、文化品牌交易中心肩负着打造国家平台的使命,将努力建设中国文化品牌的科学评估体系和资产配置体系,不但要研究如何提升和更新一批老的中国文化品牌,而且要探索如何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新兴文化品牌,利用有效的平台评估品牌资产的等级和问题,建立推动金融支持文化品牌的“品牌支行”,通过市场手段剥离不良资产,配置具有正能量的优质资产,让更多的优良文化品牌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正能量。   

(本文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标签:2013年文化产业的四大亮点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