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观察预测

传统媒体:危机中的生机

时间:2013-1-28 9:07:48  作者: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查看:234  评论:0
内容摘要:2012年,中国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仍在下降。2013年1月24日,信息服务提供商梅花网发布的《中国报刊广告投放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报刊广告市场规模整体跌幅12.6%,为近10年来首次出现的年度负增长。其实这一结果早在2012年第一季度报刊广告投放市场便显现端倪。

2012年,中国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仍在下降。2013年1月24日,信息服务提供商梅花网发布的《中国报刊广告投放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报刊广告市场规模整体跌幅12.6%,为近10年来首次出现的年度负增长。其实这一结果早在2012年第一季度报刊广告投放市场便显现端倪。据尼尔森网联媒介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电视、报纸、杂志和电台四类传统媒体中,仅在2012年第一季度广告刊例收入保持正增长,其他均出现负增长,其中报纸的广告收入降幅最为显著,达到18.5%。在中国,很多人在探讨纸媒的转型。而在西方,一些老牌报纸已经探索出了新的盈利模式,比如,《纽约时报》于2011年3月建立了网络内容收费系统,用户付费才能阅读《纽约时报》的数字内容。这一系统被称为付费墙。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范东升认为,这项措施一反网络免费潮流,因而有很大的经营风险,但事实证明,《纽约时报》的付费墙是成功的。据范东升教授介绍,该报2012年印刷版和数字产品订户数总和比2011年增加40%,每天数字产品平均发行量达89.6万份,而印刷版只有71.8万份。《纽约时报》付费墙的收入部分地弥补了广告收入的持续下降,使该报2012年经营状况有所改善。

然而,付费墙是否能够拯救报业还有待市场检验,在中国的传媒界及互联网领域,也有一些人并不看好此种付费模式。除了建立付费系统,还有其他的解决之道吗?媒体还应做哪些改变和调整?2013年1月初,在第十届亚洲传媒论坛上,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总裁胡延平以《新媒体时代的七个临界点》为题探讨了媒体的转型。他认为,未来有爆发性和成长性的媒体一定是基于传感和数据而建立的。只有这类媒体才能实现更大范围的内容覆盖,以及随时随地从互联网中发现对人们有用的信息。

移动互联网改变传媒业态

无论我们是做媒体还是做互联网,我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即我们如何离人最近,如何时刻与人相随,如何时刻响应人的需求,这就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传媒业态带来的最关键的变化。

2012年,中国互联网的广告营销市场总体规模突破700亿元,而电视的规模约在1000亿元。胡延平预测,在2014年底互联网的广告营销收入会超越电视,这意味着互联网在2014年成为第一媒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移动互联网的网民数量大量增加。截至2012年底,中国移动网民人数为4.2亿,占整体网民人数的74.5%。胡延平表示,2013年,移动网民的数量会超过PC网民的数量。就移动终端设备而言,2012年第三季度智能手机的销量已经超过非智能手机。那么,到2014年,中国10亿多的手机用户里会有一半以上是智能手机用户。

在用户所使用的移动应用产品中,新闻是重要组成部分。胡延平做过一项调查,新闻应用用户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还是非常广的,多家门户网站已经开发了新闻客户端,并将其发展为一个新的平台。目前,网易新闻客户端装机用户已接近5000万,平均每秒1.7个激活用户。而在新闻客户端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的搜狐网于2012年12月27日宣布,搜狐旗下的搜狐新闻客户端、手机搜狐等围绕移动媒体领域布局的产品目前已经积累上亿用户。其中搜狐新闻客户端已经获得近6000万安装激活量,订阅平台上线刊物超过130份,总订阅量突破1.6亿。就《人民日报》而言,其在搜狐新闻客户端上的订阅量超过300万,这一数据已经超过了其纸质版的发行量。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信应用也在崛起。2013年1月23日,艾瑞咨询集团发布的2012年中国网络经济总结报告为微信的发展做出总结:“微信是2012年移动应用领域的最大亮点,截至2013年1月,用户已突破3亿。微信正逐步推进商业化进程,先后推出朋友圈、公众平台并开放API吸引第三方合作,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中步伐迅速,同时在O2O领域创造了巨大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

“2013年必然会发生的一件事情是微信的活跃用户数超过微博。”胡延平指出,微信是一种社会化媒体,它的活跃用户正在成为信息的源头。因此,微信正在成为不是媒体的最大媒体。

你愿意成为一座信息孤岛吗?

一家媒体只有一些优秀的编辑和记者是远远不够的,它一定要通过技术手段和开放的布局让自己的触角伸展到互联网的各个地方。

技术在发展,互联网自身也正在发生重大转变,这些转变使我们突破了自身思维的局限性,对媒体的理解不再仅仅是内容意义上的理解。

胡延平说,未来,绝大部分信息数据是用户自己创造的,而不是媒体生产的。“在未来的互联网上,将会出现3种媒体:一是意见领袖,二是服务的终端和信息提供终端,三是自己本身是开放平台,通过两端的整合处理,再用网络的方式去完成分发的过程。”

未来,如果媒体仍仅仅停留在对内容挖掘分析处理的层面,可能会被用户遗忘、被市场淘汰。“将来具有爆发性和成长性的媒体还是基于数据和传感而产生的。”胡延平着重强调了这一点,“只有基于数据传感而建立的媒体才能实现更大范围内容的覆盖,以及随时随地从互联网中发现、感知到有价值的信息,而且内容分发的方式不再是一对多,而是一对一和点到点的方式发送到用户手中。”

胡延平认为,以数据为基础的感知是未来媒体发展的关键,也就是说有没有感觉。如果媒体对自己都没有感觉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手机里面有10多种传感器,它们有温度、重力、光强度,但目前,就媒体对传感器的应用而言,仅仅通过重力感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用户的体验,这样的传感手段在数据结构层面的利用是非常有限的。”胡延平指出,迄今为止,我们对移动情景下媒体的想象主要还是停留在内容和PC网络的层面,仍没有到达传感数据这一层。如果我们基于数据和传感来理解未来的媒体,我们的媒体会是另外一种媒体。

此外,对媒体而言,与外界进行广泛连接也是关键的一点。胡延平说:“如果我们的媒体只是能够做好自己,而不能通过开放、分布的方式建立更大范围连接的话,这个媒体在互联网上就是一个信息孤岛,信息本身价值的释放和价值兑现能力也是比较弱的。”

(记者 毛俊玉)


标签:传统媒体危机中的生机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