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新闻热议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时间:2012-3-29 20:43:01  作者: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  查看:225  评论:0
内容摘要:经历“振兴阶段”之后   一部制作成本仅为600万元、名为《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国产动画影片,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创下突破亿元的票房纪录。有评论认为,这意味着一直受困于日美动画包围的中国动漫终于在2009年漂亮地打了一个翻身仗。但也有质疑声,《人民日报》7月3日刊载题为《...
经历“振兴阶段”之后

  一部制作成本仅为600万元、名为《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国产动画影片,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创下突破亿元的票房纪录。有评论认为,这意味着一直受困于日美动画包围的中国动漫终于在2009年漂亮地打了一个翻身仗。但也有质疑声,《人民日报》7月3日刊载题为《十问动漫:孙悟空为什么如此孤独》的文章中,指出此片是以低成本、简单创意、并不十分精致的制作、本土化市场为前提,其成功只是“一个偶然”。

  不过,一部被认为“简单创意”的动漫尚且能取得如此之高的票房,中国文化市场之大可见一斑。这部片子所承载的意义也可以看作中国文化产业成长进程的缩影之一,中国文化产业在经历过去十年“振兴阶段”之后,正面临全新的可能。

  “五大俱乐部”

  2008年,北京、湖南、云南、上海、广东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率先突破5%的五个省级单位。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冬在“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上,给与会嘉宾介绍了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状况:“2007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0.6%,2004~2007年平均增幅在17.4%,2008年预计可以达到11%。”据本刊记者了解,在经济比重中占GDP5%以上就能算支柱产业,北京文化产业的业绩令人刮目相看。

  湖南是中国文化产业不能跳过的地方。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拉开了全民选秀的帷幕;三辰卡通公司的“蓝猫”席卷了全国,成为国产动画中最耀眼的卡通明星;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于2009年7月11日在长沙召开,并首次以“文化教育”作为主题……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蒋祖,在“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上以谨慎的口气说,湖南文化产业“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与先进省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后面的追兵越来越近。”

  据蒋祖介绍,2008年湖南省文化产业的总产值达到1090亿元,实现增加值530亿元,占GDP比重5%,成为湖南五个千亿产业之一。他说:“湖南省关于文化产业的改革力度、经营的规模和效益、政策的落实程度都居于全国前列。”他还透露说:“湖南十二五末期的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将达到8%左右。”

  云南省,西部边陲的“高原明珠”,近年来走出一条坚持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之路,其独特与创新令兄弟省份刮目相看。据统计,“十五”期间,云南文化及相关产业收入年均增长27.5%,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62.9亿元,占GDP的5.55%,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占GDP的5.8%。

  近年来在云南诞生了像《云南映像》、《丽水金沙》、“红河三部曲”等一大批蕴含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精品。这种将民族文化资本化,使文化产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主导发展的方式,被业内誉为“云南现象”。

  范建华,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文化厅副厅长,在“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上自豪地向各位专家介绍了上述成绩,同时他也坚持,发展文化产业要考虑地方特色。他说,中国西部是很广大的区域,中国西部本身就有很多的文化产品,云南本身是欠发达地区,有着与其他地区不一样的地方,珠宝艺术产业与茶行业是其强项,因此云南省要做“差别竞争”。他直言不讳地说道:“我们不希望做动漫,湖南做就行了,我们做干什么?”

  上海和广东的文化发展各有不同的着力点。本刊记者了解到,2007年,上海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2718.95亿元,实现增加值683.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2%。2007年,文化产业发展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0%,拉动全市生产总值增长0.8个百分点。同时,由于2010世博会的临近,上海文化产业的增长态势不容小觑。

  2007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921亿元,占全省GDP的6.2%。2007年全省文化服务业增加值达7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相关文化服务增加值121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2008年广东文化市场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广东在广播电视制作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每年电视剧制作数量约占全国1/10,动画片的数量更是在全国排名第二。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在广东500家左右拍卖行中,至少有1/3目前处于亏损状态。

  在这“五大俱乐部”之后,其他地区正在“拼命追赶”。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一次省级工作会议上对河南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要求:“(河南省)由于思想观念、工作体制、工作安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总体上看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一个跨大步、一个跨小步’,‘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仍很突出,文化发展的规模、层次、水平与经济大省和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还很不相称,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还很不适应,迫切需要我们在文化改革发展上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一条新路,努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成硬实力和软实力共托中原崛起的崭新局面。”他强调,要实现文化强省的新跨越,积极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建设是关键。

  高增长背后的隐忧

  《中国文化产业报告(2009)》指出,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了下行通道,但是文化产业依旧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多的亮点之一。

  据有关部门测算,2007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6%,据此推算,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大约是6412亿元,比2006年增长18.4%。2007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基本态势。2008年全国文化产业年报尚未编制发布,根据以往的数据推算,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近7600亿元,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总量约6391亿元。

  尽管各项统计数据喜人,但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旧存在着不足:一是文化产业总量水平不高,对国民经济贡献份额偏少。二是总体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三是市场化水平低,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都不高。四是文化经营人才短缺,投融资支持体系严重滞后。五是缺乏专项发展规划,产业配套政策不完善。六是文化贸易逆差依然很大,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与各项统计数据相伴的问题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急切心态是否过了头?在“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上,中央党校教授谢武军对当前“过热”的、“盲目”的心态提出了警告:发展文化产业能否以“又大又快”作为改革的目标?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不按规律办事,这是要出事的。文化企业发展是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切忌浮躁、“一口吃成个胖子”。

  同时,在针对政府如何推动创意文化产业的问题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明在“2009张江文化创意产业论坛”上表示,发展文化产业应该“抓小放大”,“绝大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就是要把它们变为市场经济,这个主要是靠经济生存,而不是在国家的保护下,也不是依靠国家政策支持”。

  对此,文化产业资深策划人阿婴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赞同,他说,“目前,在发展文化产业中,主管部门的工作重心是抓国有‘大’企业,这是本末倒置的,抓小企业(政策)才是本。”

  阿婴长期致力于推动现代小剧场运动和探索剧目的大规模、多样性创新,他说:“主要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呢?我的观点是,要从小剧场、小学生、小‘非企’(民办非企业)抓起。”

  他进一步解释道:“小剧场(尤指集群小剧场)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核武器’、‘孵化器’,是文化创意的‘上游’和策源地。在小剧场看过演出的人,常有两种反应。第一种是:‘太有意思了’;第二种是:‘我也能写(这样的剧本)’。有人看了小剧场话剧演出,就激发起了创作兴趣,开始写剧本,以至不久后该剧本就成功上演了。这能刺激出多少创意人才啊?”

  他认为,“在中国,对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校内艺术教育存在巨大的政策缺失。最早倡导艺术教育的是蔡元培,他强调‘美育救国’。美育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比如,京剧之所以衰落,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孩子们12岁以前没有机会听惯京剧。12岁以前为‘艺术欣赏力潜质植入期’,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多听多看,培养成对文化艺术的欣赏习惯。”

  阿婴正在准备推出大型公益项目——“小学三团计划”,即扶植每个小学组建校内合唱团、舞蹈团、京剧团。这个项目推出后,既能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拓展基础,又能为中国文化产业培育未来市场。

  他说:“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的重心应该是扶持小企业与小‘非企’。”他强调,“非企”在国外即为享受免税待遇的非营利组织,“比如说,社区和乡村非职业剧团就是小‘非企’,国家无须向他们收税。”他遗憾地指出,现在文化领域中的小企业数量严重不足,小“非企”更是凤毛麟角,连“法律出生”都还没有根本解决。

  科技机遇

  一支点到中国地图的哪个地方就能唱哪个地方民歌的电子笔,不仅保护了原生态的民歌,也提升了自身的销量;一些宣扬本土文化的网络公司,短短几年迅速成长并纷纷在美国上市……受访专家指出,科技对于提升我们传统文化产业的作用不可低估,由科技引发的产业发展“不可预料”。

  专家认为,科技,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推广应用,至少在四个方面深深地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是为文化节目的制作提供了先进手段和表现形式,使其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吸引力;二是催生出很多新兴的文化业态,如电子票务、网络文化、手机文化、4D电影等;三是极大地拓展了文化节目传播的出口和通道,节目播出渠道的垄断逐渐被打破,呈现出更为开放、多元的格局,文化节目“播出为王”、电台电视台垄断的时代即将结束,以文化优劣、好坏为评价标准的时代正在到来;四是多种高速的、大容量的通道已经建好,对文化内容的需求更为迫切,这为以内容创作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此外,本轮的国际金融危机也为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业内专家向本刊记者透露,酝酿多年的“三网合一”在第三代移动通信(3G)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壮观的终端汇流中即将变成现实。据预测,‘三网合一’将会带动上万亿的硬件投资以及1500亿到2000亿的数字内容的创新性服务支持。发展迅速的新技术与广电、通信的融合,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领域的前景,今后十年会特别好。不把它看成国家战略的重大机会,这是要产生重大失误的。”张晓明说,“中国唯一有可能赶到发达文化产业国家前面去的,就是在网络里面,别的领域基本不可能。”

  此外,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高书生从近几年在政策协调和在基层调研中掌握的情况出发,认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引人注目的趋势:

  一是我国文化资源进入到大调整、大整合的时期。目前文化资源的行政化配置体制已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严重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不仅造成了地区的封锁,还造成了行业的垄断,最终对文化企业非常不利,表现为现在的文化企业非常弱小、同构化非常严重。中国和德国的出版业相比,我们全国有579家出版社,每年的产值都在600亿左右徘徊,而德国贝塔斯曼2008年一年的销售额就达139亿欧元。我们产业集中度低,低到什么程度?全国所有的图书出版社加在一起不如国外的一家公司,包括我们的演艺也是如此。

  因此,改革方向应该是打破这种旧体制,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在文化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资源的调整和整合就不是以谁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市场和资本的力量在推动它整合。

  二是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出现了行业融合的趋势。以前把文化细分成“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这三个领域,由于传播技术和手段的日益多样化,今后将逐渐出现融合的趋势,行业界限将不再明显。比如,广电的两张网,即有线电视网络和无线移动网,随着技术改造和规模化发展,将成为整合文化资源的重要平台,出现电视图书馆、电视互联网、电视报刊、电视剧场以及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报刊、手机图书等新业态,到时就很难说这些是属于上述哪个领域中的了。

  三是文化与旅游以及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明显。今后随着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也就是深度旅游必将会在中国出现。同时,把文化的内涵或元素植入到建筑装修材料当中——这种文化和制造业的结合,既提高了产品的文化含量,又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四是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从自发转向自觉。文化体制改革将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方向发展,但是市场机制也有弊端。为了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基地的孵化和集聚功能,加强规划及调控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当务之急是研究和制订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布局规划。

  “从‘文化市场’到‘文化产业’,再从‘文化产业’到‘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这反映出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越来越深入了”。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