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智圣文库

(三)掌握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时间:2012-12-30 14:05:21  作者:  来源:中华智库园  查看:685  评论:0
内容摘要:1.认识客观规律要经过反复实践和总结

1.认识客观规律要经过反复实践和总结

语言、文字、思想是反映客观实际的,但是,客观实际的规律要反映成观念形态的规律,需要有千百次的反复,才能比较正确。

《切实执行十大政策》(一九四三年十月十四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74页

规律,开始总是少数人认识,后来才是多数人认识。就是对少数人说来,也是从不认识到认识,也要经过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任何人开始总是不懂的,从来也没有什么先知先觉。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一九五九年十二月——

一九六○年二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04页

认识规律,必须经过实践,取得成绩,发生问题,遇到失败,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使认识逐步推进-要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必须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进行研究,而且必须经过胜利和失败的比较-反复实践,反复学习,经过多次胜利和失败,并且认真进行研究,才能逐步使自己的认识合乎规律。只看见胜利,没有看见失败,要认识规律是不行的。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一九五九年十二月——

一九六○年二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04—105页

规律是在事物的运动中反复出现的东西,不是偶然出现的东西。规律既然反复出现,因此就能够被认识。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一九五九年十二月——

一九六○年二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05页

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自身。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一九五九年十二月——

一九六○年二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06页

级差地租不完全是由客观条件形成的。“事在人为”,在土地改良里是很重要的。自然条件相同,经济条件相同,一个地方“人为”了,结果就好;一个地方“人不为”,结果就不好。例如,在河北省内,京汉路沿线的机井很多,津浦路沿线的机井却很少,同样是河北平原,同样是交通方便,但是土地的改良却各不相同。这里可能有土地利于或不利于改良的原因,也可能有不同的历史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事在人为”。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一九五九年十二月——

一九六○年二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27页

人们必须在自己的实践中,精心地去寻找客观事物的固有的而不是自己主观地臆造出来的规律,并利用这种由客观反映到主观的规律,亦即客观真理转化为主观真理,就可以改造客观世界,实现人们的理想。否则是不可能的。

《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印发四个文件的批语》(一九六○年六月十五日),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第210页

2.主观指导必须符合客观规律

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三六年十二月),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171页

人类以改变环境为目的之一切实际行动,不管是生产行动也罢,阶级斗争或民族斗争的行动也罢,其他任何一种行动也罢,都是受着思想(知识)的指挥的,这种思想如果不适合于客观的规律性,即客观规律性没有反映到行动的人的脑子里去,没有构成他的思想或知识的内容,那末这种行动是一定不能达到目的的。革命运动中所谓主观指导犯错误,就是指的这种情形。马克思主义所以成为革命的科学知识,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实际规律,它是客观的真理。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所以都是错的东西,就是因为他们不根据于正确的客观规律,完全是主观的妄想。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

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24—25页

人们的主观运动的规律和外界的客观运动的规律是同一的。辩证法的规律,是客观所固有的,是客观运动的规律,这种客观运动的规律,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就成为主观辩证法。这个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是同一的。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一九五九年十二月——

一九六○年二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03页

(另参见第五编“关于人民军队、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和国防建设”,第1291—1296页)

3.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偶然中把握必然

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九三○年一月五日),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99页

现时的客观情况,还是容易给只观察当前表面现象不观察实质的同志们以迷惑。特别是我们在红军中工作的人,一遇到败仗,或四面被围,或强敌跟追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把这种一时的特殊的小的环境,一般化扩大化起来,仿佛全国全世界的形势概属未可乐观,革命胜利的前途未免渺茫得很。所以有这种抓住表面抛弃实质的观察,是因为他们对于一般情况的实质并没有科学地加以分析。如问中国革命高潮是否快要到来,只有详细地去察看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是否真正向前发展了,才能作决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九三○年一月五日),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100页

质是过程内在的定性,特性则表现此物与他物的关系上的这一定性。物之质的定性在物之许多特性上表现出来,如玫瑰的质之定性,在玫瑰之香气、颜色等许多特性上表现出来。质同物之本身不可分的联系。物失掉某些特性还不失去质之定性,但如失了质的定性,就变成他物了。质的定性表现为特殊的规律性。只有认识了质的定性,即特殊规律性时才算认识了某物。

《读米丁等著沈志远译<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一书的批注》

(一九三七年七月以前),《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82—183页

“物之所以然”是必然性,这必然性的表现形态则是偶然性。必然性的一切表现形态都是偶然性,都用偶然性表现。

《关于<墨子哲学思想>一文给陈伯达的信》(一九三九年二月一日),

《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157页

本质即为矛盾所规定的该现象的性质。矛盾体的斗争表现为现象,又规定该现象的性质。不了解矛盾,不能了解本质,也不能了解现象的发生与变化。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在现象上是没有区别的,只在本质上有区别,这就是内部的区别。

《读艾思奇编<哲学选辑>一书的批注》(一九三九年五月以后),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85—386页

在人类历史上,凡属将要灭亡的反动势力,总是要向革命势力进行最后挣扎的,而有些革命的人们也往往在一个期间内被这种外强中干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出敌人快要消灭,自己快要胜利的实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二日),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84页

一切事物,它的现象同它的本质之间是有矛盾的。人们必须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有科学。不然,用直觉一看就看出本质来,还要科学干什么?还要研究干什么?所以要研究,就是因为现象同本质之间有矛盾。但假象跟一般现象有区别,因为它是假象。所以得出一条经验,就是尽可能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五年三月),

《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01页

本质总是藏在现象的后面,只有通过现象才能揭露本质。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一九五九年十二月——

一九六○年二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05页

研究问题,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来研究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从而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矛盾。《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就是用这种方法,总是从现象出发,找出本质,然后又用本质解释现象,因此,能够提纲挈领。教科书对问题不是从分析入手,总是从规律、原则、定义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从来反对的方法。原理、原则是结果,这是要进行分析,经过研究才能得出的。人的认识总是先接触现象,通过现象找出原理、原则来。而教科书与此相反,它所用的方法,不是分析法,而是演绎法。形式逻辑说,人都要死,张三是人,所以张三要死。这里,人都要死是大前提。教科书对每个问题总是先下定义,然后把这个定义作为大前提,来进行演绎,证明他们所要说的道理。他们不懂得,大前提也应当是研究的结果,必须经过具体分析,才能够证明是正确的。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一九五九年十二月——

一九六○年二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39页

4.在客观条件许可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必须发扬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必须发扬这种自觉的能动性。

《论持久战》(一九三八年五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477页

主动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事情。主动权,就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这件事来自实事求是,来自客观情况在人们头脑中的真实的反映,即人们对于客观外界的辩证法的认识过程。

《主动权来自实事求是》(一九六○年六月十八日),《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97页

(另参见第五编“关于人民军队、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和国防建设”,第1291—1296页)


中华智库园(www.zhzky.com)上传


标签: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 第一编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