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智圣文库

(二)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时间:2012-12-29 17:30:13  作者:  来源:中华智库园  查看:744  评论:0
内容摘要:1.物质与意识

1.物质与意识

●物质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承认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是以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客观存在为前提的。隶属于唯物论营垒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承认物质世界离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人类出现以前它就存在,人类出现以后也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承认这一点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前提。

拿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证据是多得很的。人类时刻同外界接触,还须用残酷的手段去对付外界(自然界同社会)的压迫和反抗;还不但应该而且能够克服这些压迫和反抗——所有这些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人类社会实践的实在情形,就是最好的证据。经过了万里长征的红军,不怀疑经过地区连同长江大河、雪山草地以及和他作战的敌军等等的客观存在,也不怀疑红军自己的客观存在;中国人不怀疑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同中国人自己的客观存在;抗日军政大学的学生也不怀疑这个大学和学生自己的客观存在;这些东西都是客观地离开我们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的东西,这是一切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也就是哲学的物质观。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13页

哲学的物质观同自然科学的物质观是不相同的。如果说哲学的物质观在于指出物质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就是说的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整个世界(这个世界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感觉,并在感觉中得到反映),那末这种说法是永远不起变化的,是绝对的。自然科学的物质观则在于研究物质的构造,例如从前的原子论,后来的电子论等等,这些说法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而变化的,是相对的。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

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13—14页

辩证法唯物论的物质观,不承认世界有所谓非物质的东西(独立的精神的东西)。物质是永久与普遍存在的,不论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从来如此”与“到处如此”的东西(就其统一性而言),那就是哲学上的所谓客观存在的物质。用彻底的唯物论见地(即唯物辩证法见地)来看意识这种东西,那末,所谓意识不是别的,它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态,是人类物质头脑的一种特殊性质,是使意识以外的物质过程反映到意识之中来的那种物质头脑的特殊性质。由此可知,我们区别物质同意识并把二者对立起来是有条件的,就是说只在认识论的见地有意义。因为意识或思维只是物质(头脑)的属性,所以认识与存在的对立就是认识的物质同被认识的物质的对立,不会多一点。这种主体同客体的对立,离开认识论领域就毫无意义。假如在认识论以外还把意识同物质对立起来,就无异于背叛唯物论。世界上只有物质同它的各种表现,主体自身也是物质的,所谓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永久与普遍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与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就是这个意思。一句话,物质是世界的一切。“一统归于司马懿”,我们说“一统归于物质”,这就是世界的统一原理。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

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14—15页

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在于它的物质论,即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客观实在性和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这种世界的统一原理,在前面物质论中已经解决了。

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二个基本原则,在于它的运动论(或发展论),即承认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是物质多样性的表现,这就是世界的发展原理。世界的发展原理同上述世界的统一原理相结合,就成为辩证法唯物论整个的宇宙观。世界不是别的,就是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或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15页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空间和时间也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运动的物质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并且物质的运动本身是以空间和时间这两种物质存在的形式为前提的。空间和时间不能与物质相分离。“物质存在于空间”这句话,是说物质本身具有伸张性,物质世界是内部存在着伸张性的世界,不是说物质被放在一种非物质的空虚的空间中。空间和时间都不是独立的非物质的东西,也不是我们感觉性的主观形式,它们是客观物质世界存在的形式。它们是客观的,不存在于物质以外,物质也不存在于它们以外。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19页

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见解,意识的来源,是由无意识的无机界发展到具有低级意识形态的动物界,再发展到具有高级意识形态的人类。高级意识形态不但同生理发展中的高级神经系统不可分离,而且同社会发展中的劳动生产不可分离。马克思、恩格斯曾经着重指出意识对物质生产发展的依赖关系,和意识同人类言语发展的关系。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20页

真理首先是客观的。在承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及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之后,就等于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所谓客观真理,就是说,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我们的知识或概念的内容之惟一来源,再也没有别的来源。只有唯心论者否认物质世界离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这一唯物论的基本原则,才主张知识或概念是主观自生的,不要任何客观的内容,因而承认主观真理,否认客观真理。然而这是不合事实的,任何一种知识或一个概念,如果它不是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它就不是科学的知识,不是客观真理,而是主观的自欺欺人的迷信或妄想。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24页

●世界是可知的

做一个彻底的唯物论者,单承认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是不够的,还须承认意识对于物质的可认识性。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22页

客观真理在我们感觉和概念中,虽不是一次就取完成的形态,然而不是不能认识的。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反对不可知论的见解,认为意识是能够在认识过程中反映客观真理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未被认识的“自在之物”,反映到我们的感觉印象概念上来时,就变成“为我之物”了。感觉和思维,并不是如同康德所说的那样把我们同外界隔离开来,而是把我们同外界联系起来的,感觉和思维就是客观外界的反映。思想的东西(印象和概念)并非别的,不过是“人类头脑中所转现出来和改造过来的物质的东西”(马克思)。在认识过程中,物质世界是愈走而愈接近地、愈精确地、愈多方面地和愈深刻地反映在我们的认识中。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23页

唯物辩证法的反映论认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无限度的,这和不可知论者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那种见解根本相反。但我们之接近绝对真理,却每一次有其历史上的确定界限。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23页

物质世界是可认识的,不是不可认识的。

《读博古译<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一书的批注》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以后),《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298页

●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马克思主义继续和发展哲学中的唯物论路线,正确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彻底唯物地指出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或意识对于存在的依赖关系)。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13页

世界是物质的,不是精神的。

物质决定精神,不是精神决定物质。

《读博古译<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一书的批注》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以后),《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296页

基本方面就是主导方面。物质对精神主导,它就包括了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五四运动之成为新文化运动是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所决定,它反过来又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原是中国资本主义本身的要求。

《读艾思奇编<哲学选辑>一书的批注》(一九三九年五月以后),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77页

当然,思维和存在不能划等号。说二者同一,不是说二者等同,不是说思维等同于存在。思维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运动形态,它能够反映客观的性质,能够反映客观的运动,并且由此产生科学的预见,而这种预见经过实践又能够转化成为事物。恩格斯举了这方面的例子。也可以拿我们的人民大会堂作一个例子。人民大会堂现在是事物,但是在它没有开始建设以前,只是一个设计的蓝图,而蓝图则是思维。这种思维又是设计工程师们集中了过去成千成万建筑物的经验,并且经过多次修改而制定出来的。许多建筑物转化成人民大会堂的蓝图——思维,然后蓝图——思维交付施工,经过建设,又转化为事物——人民大会堂。这就说明蓝图能够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够转化为客观世界;说明客观世界可以被认识,人们的主观世界可以同客观世界相符合,预见可以变为事实。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一九五九年十二月——

一九六○年二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03—104页

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只要肯定了这一条,我们就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了。然后还要进一步解决客观存在能否认识、如何认识的问题。还是马克思说的那些话对,思维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说思维和存在不能等同,是对的,但是因此就说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则是错误的。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一九五九年十二月——

一九六○年二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04页

一种意识形态成为系统,总是在事物运动的后面。因为思想、认识是物质运动的反映。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一九五九年十二月——

一九六○年二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05页


标签: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 第一编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