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纽约邮报》的头版照片刺激着所有人的眼球和神经:一个落入地铁轨道的男子一面双手压在站台边缘挣扎着要爬上去,一面绝望地看着近在咫尺的地铁列车正迎面冲来。报纸的大标题写道:死定了——被推到地铁轨道上,这个男人即将死亡。
58岁的落轨男子韩基硕(Ki Suk Han)遭遇猛烈撞击后不幸身亡,他是因与30岁的非洲裔男子纳伊姆·戴维斯(Naeem Davis)在站台上发生争执,被后者一把推下站台的。事发当天下午,戴维斯被纽约警方逮捕,面临二级谋杀罪指控。
悲剧发生后,公众和舆论的关注点却更多地集中在另一个人身上——正巧在现场抓拍下这张颇具冲击力的照片的摄影师乌马尔·阿巴西(R. Umar Abbasi)——责问像暴风雨般朝这个自由摄影师袭来:你为什么见死不救?!
摄影师的辩白
从1990年到2003年,纽约地铁中有702人落轨,死亡率近50%,其中大部分是无意逃生的自杀者,还有不少是因为吸毒或酗酒而意外失足身亡,被推下站台而致死的只有3%。正如一位纽约新闻摄影师所说:如果不是《纽约邮报》这张照片,这件事也不会受到那么大的关注,可能上不了头版。
回顾新闻摄影史,死亡一瞬或濒临死亡的画面定格总能激起观者强烈的情感反应,比如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在1936年西班牙内战期间拍摄的《战士之死》,近距离记录了一个中弹士兵倒下的瞬间。
卡帕的作品成了传世之作,阿巴西的摄影却成为讨伐对象。许多读者、包括业内人士强烈质疑:摄影师有空拍照没空救人?《纽约邮报》实在是缺少人文关怀,非要用这样的画面和文字来刺激人吗?——韩基硕家庭的牧师说:“(韩)家人看到照片后无法入睡,她们一直待在我的住处,看到他们这样,我非常非常难过。”
阿巴西给出的辩解是:他当时希望用闪光灯引起司机的注意,而且事情发生得那么突然,他不是不想伸出援手,只是无能为力。
“我当时在49街地铁站站台等车,突然听到人们发出惊呼。”阿巴西向《纽约邮报》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我眼睛的余光看到有个人从空中飞过,落在轨道上。”他举起相机开始朝那个方向跑去,相机甚至未来得及设定到正确的参数,“我不停地拍摄并按闪光灯,希望列车司机可以看到什么东西并停下来。”
按照阿巴西的说法,当时他并不确定相机是否记录下所发生的事情,“一切发生得太快:从我听到人们的叫声到列车撞到那名男子大约只有22秒钟”,而“受害者离我非常远??我无法跑到他身边”,“火车在我到他身边之前就撞上了他,周围没有人试图把他拉上来”。回想起来,他也没有听到那名男子呼喊求救,“可见事情发生得有多快”,“我所能听到的是那名男子的头部与火车相撞的声音:砰!砰!砰!”
事故发生后,可怜的韩基硕躺在那里,“扭曲得像个破布娃娃”,阿巴西感到痛苦无助。驾驶地铁列车20年的司机则受到极度惊吓,一时失语。在急救人员到达前,一位名叫劳拉·卡普兰的年轻医生和另一名好心人试图给韩做心肺复苏术,却无济于事。
“人群随后过来,他们拿着能拍照的手机,互相推挤,试图看看那名男子,拍摄视频。我向他们大叫,让他们后退,以便让医生有足够的空间,因为人们正在逼近她。她向我表示了感谢。”阿巴西还记得,一位纽约城市交通管理局的牧师给韩作了临终祈祷。
“当这一切结束时,我都没有查看照片,甚至根本不知道抓拍到了如此细节的照片。”回到《纽约邮报》办公室后,阿巴西把相机存储卡交了上去。直到当天很晚时最终看到图片,“我的心开始狂跳。再次观看事件的整个过程,这很可怕。”
阿巴西失眠了,他对第二天人们看到报纸后的愤怒和指责感到意外,“但我不会让那些不做调查研究的批评家干扰我,他们不在现场,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一切是转瞬间发生的。”“真相是我无法及时赶到那名男子身边,如果我能的话,我会那样做的。但列车行进的速度超过了我的能力。”
他还提到:令人感到悲伤的是,那些靠近受害者的人们只是旁观,没有做任何事,你可以在图片上看到这一切。
韩基硕的女儿阿什利伤心地说:“打击是毁灭性的,他不在了。事情已经发生,我不想一直回忆发生了什么,但是我会想,当时如果有人花几秒钟把他拉上来,那该多好。我真的希望最后有机会告诉父亲我有多爱他。”
上一页 1 |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号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