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明帝时,孙盛到朝廷中作佐著作郎,辅肋史官工作。他的家庭比较贫穷,佐著作郎的薪俸不足养家,所以他又请求补了浏阳县令的缺。陶侃为征南将军,都督荆湘梁豫四州之地,浏阳属征南将军管辖,陶侃就把孙盛请来做参军。晋成帝咸宁九年(343年)陶侃死,庚亮代陶侃为将军,孙盛又为庚亮的主簿、记室参军。之后,庚翼代庚亮、桓温代庚翼,孙盛一直在将军中做记室参军、廷尉等职。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桓温北伐,进入关中,扫平洛南以后,孙盛才补任长沙太守,后又升为秘书监,加官给侍中,孙盛长久在军中做幕僚,参议军机,调和将校,能够顾全大局,不仅注意维护军队内部的统一,而且也十分注意朝廷与外将间的团结。他在庚亮幕府中做记室参军时,正是王导、庚亮共辅成帝的时候,有人常常桃拨王导与庚亮之间的关系,使庚亮对王导产生了怀疑不满情绪。孙盛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就反复开导庚亮,终于使庚亮取消了对王导的怀疑,用心于军事。在军事上,孙盛也有一定谋略和勇气,具有将兵率众、独挡一面的本领。他随桓温西征伐蜀时,桓温以轻兵入蜀,留他率老弱辎重垫后。在行军路上,有一天突然遇敌,兵士顿时慌乱,孙盛却沉着应战,“部分诸将,并力拒之”,终于击退了偷袭之敌。他在跟随桓温入关平洛的战争中,也屡有战功,所以平蜀入洛后,他曾两次被封为县候。
孙盛不仅是一位善辩的玄理学家,也是一位善于著述的历史学家。他“笃学不倦,自老至少,手不释卷。”著成两部史书,即《魏氏春秋》和《晋阳秋》,叙述了魏晋的历史,他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继承发扬了司马迁修史的优良传统。据说他在《晋阳秋》中记述了桓温北伐,枋头失利的过程。书修成后,桓温看了后十分恼怒,威胁他的儿子说:“如果这样记述,孙家就有灭门的危险。”他的儿子听到后,回家哭着请他删除这段文字,孙盛坚决不答应。后来,还是他的儿子们瞒着他,把它改掉了。他预料这样的史书在东晋很难流行,便写好定本,寄到北方。所以《晋书》本传说:“《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这个故事,至今传为佳话。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号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