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众说智圣

倚天万里需长剑

时间:2012-12-6 8:48:10  作者:王田晖  来源:学习时报  查看:305  评论:0
内容摘要:提起辛弃疾,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个与苏轼并称的豪放派伟大词人。词在他的手中,冲破了樊笼,真正达到了无事不可入词的境界,只要能写进文章的内容,都可以写词,而且文字更加优美,音调更加铿锵,将宋词艺术水平与成就,推向了巅峰。

提起辛弃疾,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个与苏轼并称的豪放派伟大词人。词在他的手中,冲破了樊笼,真正达到了无事不可入词的境界,只要能写进文章的内容,都可以写词,而且文字更加优美,音调更加铿锵,将宋词艺术水平与成就,推向了巅峰。然而,正是文学上如此辉煌的成就,几乎淹没了他并不辉煌的政治生涯,以致很少有人能想起,他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的英雄。

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此时,济南已经被金兵占领了12年。不断亲眼目睹汉人百姓在金兵统治下的痛苦和屈辱,使得他从小就立下报仇雪耻、恢复中原的志向。21岁投奔抗金义军,后归顺南宋,担任江阴通判。曾进奏《美芹十论》、《九议》等,分析敌我形势,阐述强兵富国的具体计划,非但均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反而屡屡遭受弹劾,不受重用,42岁时被免职,此后的 20余年里,他大部分时间闲居在家,直到晚年才又被启用,任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又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壮志难酬,郁愤而终,死前仍大呼“杀贼!”。  

显然,辛弃疾的政治生涯并不得意,官职最高仅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他曾在《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感叹,“举头西北望浮云,倚天万里需长剑”。唯有用这把倚天长剑,才能扫荡凶残的敌人。政治舞台上,那柄剑就是自己,但他却并没有熟练掌握使用的技巧。  

首先,他在金人统治的北方长大,较少受到循规蹈矩文化的教育,在他身上,始终带着燕赵的侠士之风和执着,加入抗金义军,曾经真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长剑上不知沾了多少金人的血,而这种侠义与胆略,是和那个懦弱的朝廷和昏庸的君主格格不入的,甚至让他们感到惧怕。其次,宋孝宗虽然欣赏他的才干,但却并不打算再北伐打仗,所以他坚持抗金,肯定不会得到重用。再次,他虽然能力出色,却缺乏官场的经验,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又使得他不愿意卑躬屈膝;对北伐的热情和执着,更让那些主和派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他根本无法立足。官场沉浮数十年,他才明白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晚年时曾感叹“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他或许穷尽一生都未曾明白,正是他那侠肝义胆的情怀和快意恩仇的性格致使他一生仕途坎坷,壮志难酬。那把曾横扫敌人的倚天长剑,或许在他决定投奔南宋的那一刻就已经失去了锋芒。  

然而另一方面,他的情怀与执着却又化作另一把锋利的倚天长剑,开辟出宋词的新天地,使其真正达到了“无事不可以入词”的境地,也让他在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评价:“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辛弃疾的词,流传至今的共有60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仍数那些充满爱国激情、疾呼抗金的作品。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均代表了宋词豪放派的最高成就。苏轼的词的确豪放开阔,大气磅礴,但抒发的大多是个人的情怀,读苏词,能让人看到一个饱学之士的高风亮节,一代名士的超然脱俗。而辛弃疾曾南征北战,亲眼目睹了国家的危亡和百姓的疾苦,自己却有力无处使,这是怎样一种无奈。他的词,是将时代、家国命运、雄心壮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大起大落,反差强烈,形成巨大的冲击力,给人以极其强烈的时代感。胸怀有多大,词的意境就有多开阔,有人或许有辛弃疾的才华却没有那样的经历、那样的胸襟,所以前无古人,有人或许有那样的经历却没有那样的才华、那样的情怀,所以后无来者。  

而在婉约词风的作品方面,辛弃疾的成就也绝对不亚于这方面有专长的词人。如《青玉案 元夕》、《鹧鸪天》、《西江月》等,或富丽堂皇,或清丽脱俗,或哀怨委婉、荡气回肠,无论是田园山水、朋友之情、恋人之爱,他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其词题材之广,亦创下词人之最。无论是“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还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读起来无一不意境悠远,情味深长。  

倚天万里需长剑,辛弃疾的长剑,虽然未能如他所愿扫荡敌人,收复河山,但却化作一支神奇的笔,书写了他的情怀,改写了他的命运,也为后人,写下了无价之宝。


标签:倚天 万里 长剑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