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宏观论坛

中国不可错过“第二波经济全球化”

时间:2012-8-25 8:33:09  作者:江苏省社科院院长 刘志彪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查看:151  评论:0
内容摘要:中国坚定地走开放经济的道路,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紧抓加入WTO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大力吸收FDI和发展加工贸易。这种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全球化放松了市场对我国发展的硬约束,使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中国坚定地走开放经济的道路,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紧抓加入WTO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大力吸收FDI和发展加工贸易。这种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全球化放松了市场对我国发展的硬约束,使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我们把由此获得的增长和好处,称之为中国所获得的第一波“全球化红利”。

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使中国所获得的第一波的“全球化红利”已不可持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在中国与世界的再平衡过程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和表现之一,就是要把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第一波经济全球化”,转变为以扩大内需为特征的“第二波经济全球化”,或称为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

扩大内需战略并不反全球化,更不会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行动相冲突。“扩大内需”既可以开放的方式进行,如进口国外要素在国内加工并在国内或国外销售;也可以封闭的方式进行,如在国内完成产业链的整个价值增值过程,不与国际经济分工发生任何联系。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就是要在加入全球分工体系的基础上,强调利用全球的优质要素获得发展。在开放条件下,因大国经济的内需潜力大,一般都属于“基于内需的全球经济”形态,而小的经济体如新加坡、台湾和韩国等,因内部市场容量无法消化达到规模经济产量点的供给量,因此都属于“基于出口导向的全球经济”形态。

总的来看,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第二波”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与“第一波”基于“出口导向”的经济全球化之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根本差异,这是我们做好紧抓新一轮全球化机遇必要的认识前提:

第一,战略前提不同。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全球化,主要的前提是国内低收入的市场需求不足以支持高经济成长速度的要求,同时我国低廉的生产要素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而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其主要前提是要素价格的不断提高,低技术、低附加值和高消耗、高污染的产出正在丧失竞争力,经济发展再也不能以牺牲劳动者利益、破坏国内的生态环境为代价。因争夺内需市场,本土企业会产生对高级要素的强大需求,同时要素价格不断上扬压缩低端产业的生存空间,就会出现创新驱动、生产率上升、服务业大发展趋势。因此获取“第二波全球化红利”的主要途径是“创新驱动”,是提升要素的质量和生产率,而不是单凭要素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

第二,战略目的不同。改革开放初期,出口的目的是为了换取外汇以进口急需的设备或原材料;后来则更多是为了解决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这种战略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利用别国的市场用足本国的低端生产要素”,国内市场的缺口通过出口解决。第二波基于内需的全球化战略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利用本国的市场用足国外的高级生产要素,尤其是利用国外的创新要素加速发展中国的创新经济”。

第三,战略核心内容不同。1992年以来,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核心内容,逐步演化为“通过吸收FDI来增进出口”以及“用市场换技术”。新一轮的全球化战略,其核心内容是要在扩大内需条件下争取更多的全球高级创新要素,提高对创新要素的全球配置能力,加速发展我国的创新型经济。

第四,战略路径不同。以低端要素加入全球价值链,是第一波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全球化的基本路径。在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中,基本的路径则是要求企业加入或形成国内价值链,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全球创新链,国内巨型企业或中国的跨国公司处于价值链高端的治理者位置,他们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自己主导的研发设计向国内外企业发包,使全球生产要素供给企业成为自己的供应商或形成全球供应链,然后把产出向全球销售。显然,形成和利用国内价值链或全球创新链是“第二波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路径。

第五,战略实施方法不同。过去的经济全球化,在对境外的经济要素的利用方式上,主要是单向的招商引资,即把产业和资本“引进来”。在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中,对全球高级要素的利用重点在于技术和人才,其方式则是“内外双向关联型”的。一是“走出去”,即通过海外设厂或者海外并购等方式,以资本的控制为突破,打造利润丰厚的技术、品牌、渠道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实现发展方式转型。二是利用国内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和规模效应的支持,发展逆向外包,吸收外国高级要素为我所用。三是建设各种内需平台,如以事业平台吸收海外高科技人员加入我国产业高级化进程的研究开发等。

第六,战略所依据的产业内容不同。“第一波经济全球化”中我国得以迅速成长的产业主要是可供出口的加工型劳动密集产业。在依靠内需的“第二波全球化”中,中国要依托高级创新要素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制造业崛起为例,一是新能源等升级版汽车;二是技术过硬的高铁;三是已积累多个技术的飞机;四是数字化节能化的重型机械,这一类产业、产品,我国已有优势也大有前途。如果这些产业在产业链升级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国际先进技术和人才的支持,无疑将会大大缩短中国的赶超进程。为了让世界先进国家成为“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要素供应商,把中国市场规模培育成名列全球前茅的世界性市场,是最基本的条件之一。

综上所述,“第二波全球化”战略的重点,在于在转换需求结构的过程中,利用内需市场的吸引力促进中国逐步加入全球创新价值链,利用全球创新要素发展创新经济。为此我们提出提升中国参与“第二波经济全球化”竞争力的政策取向,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形成适应“第二波经济全球化”的新的全球化理念和为其服务的战略和政策,其中最为关键的政策目标是要搭建中国扩大内需的经济平台,并以此吸引全球高级要素。一是制造业平台。强大的制造业是现代科技的受体和载体。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将需要进一步发挥现代制造业的增长功能。二是城市化平台。根据国际经验,城市化的前期主要是投资驱动。一旦完成了基础设施的投资,“消费拉动”将取代“城市化”扩大内需的功能。三是“五外”平台。主要指吸收全球高级要素的“外贸、外资、外经、外智、外包”平台。四是生产性服务平台。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把高级技术、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引进商品生产过程的“飞轮”,是决定现代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的投入因素。中国建设金融、商务、物流、设计、技术服务等在内的各类生产者服务业,将直接吸收国内外高级要素。五是居民消费平台。

第二,为了构建强有力的处于创新价值链高端地位的跨国公司,尤其是民营性质的跨国公司,最为关键的是要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形成资产集中和集聚态势。一是要打破国有企业在行业上的垄断性,对外资、国资和民资实施统一的国民待遇,放手让民营经济进入竞争性行业;二是要首先鼓励民营企业在国内市场进行兼并重组,使其形成具有一定市场控制力的巨型企业,以便为国内市场的充分开放做好准备;三是要鼓励民营企业利用西方目前的经济危机时机,联合收购拥有技术、人才、品牌和渠道的企业,同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产权融合和资产重组。

第三,为了获得一大批具有高度国际化视野的高端人力资本,最为关键的是利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其中,利用是指可以利用西方各国经济不景气的机遇,通过收购它们的企业尤其是原本有实力的上市公司,除了把它们的资产盘活外,更重要的是把它们的人才尤其是高级的紧缺人才资源运用起来,让他们为中国市场的发展或中国企业开拓全球市场进行研发和设计服务。


标签:经济全球化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