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产业战略

临空副都心:临空经济2.0版内核

时间:2012-3-24 15:18:52  作者:  来源:经济学家周报官网  查看:283  评论:0
内容摘要:管益忻:临空经济须升级  “副都心”是方向      随着中国民航业的飞速发展,与之相伴而生的临空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民航“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成3...

管益忻:临空经济须升级  “副都心”是方向

    随着中国民航业的飞速发展,与之相伴而生的临空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民航“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成3个以上国际枢纽机场、10个以上全国性和区域性航空枢纽机场”的建设目标。这期间,机场建设重心将由大中型机场建设转型为新建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和通勤机场为主,改扩建大中型机场为辅,同时,机场体系将致力于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空港对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辐射、促进和带动作用。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和区域城市群逐渐成型的背景下,推动临空经济的发展就显得分外重要。《2009-2010中国民用机场发展报告》显示,中国旅客吞吐量在1000万以上的机场所在地区全部规划了临空经济,中国旅客吞吐量在500万—1000万的机场中有77%的机场所在地区规划了临空经济。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航空枢纽城市的临空经济发展已成规模,长沙、武汉、重庆、成都、杭州、昆明等城市的临空经济也在积极推进。但中国各城市的临空经济却并非一致向好,有些地方的临空经济因为信贷紧缩而遭遇了资金困局,有些地方的临空经济则不顾实际地盲目上大工程,缺乏统一规划,产业布局不够合理,因此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经济学家、城市战略规划专家管益忻认为,临空经济发展模式面临升级换代,而发展“副都心”(副中心)将是未来走向。

    临空经济区“发动机”

    截至2010年,我国共有34个机场所在地区先后提出发展44个临空经济区的规划或设想,总规划面积达50万公顷,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5.2%。
    而得天时地利之便,地处北京市顺义区的首都机场是中国最早形成具有实力的临空经济区。这一荣耀得益于导向顺义临空经济发展的当时的战略规划。
    10多年前,由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管益忻教授带领团队给顺义作“十五”规划之时,首次在信息工业化总体战略思路下,提出了临空经济的概念及其一系列相关范畴与实操举措。如今,临空经济对顺义GDP的贡献早已超过70%,北京也由此而成为全国临空经济发展的样板城市。历史表明,这些发展的成果,都与当初的规划密切相关。
    今天,临空经济规划不但早已成为各机场及其所在地产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设计的核心内容,而且在操作上已经大大提前,甚至与机场建设同步。如昆明空港经济区就与今年年底实现转场运营的昆明新机场同步规划。昆明空港经济区包括近期要重点发展的彩印包装基地、空港生活配套服务区和空港小商品加工区以及规划为近期“重点战略储备区”的临空产业园区、职教园区等。作为整合型的临空产业开发区,昆明空港经济区与昆明新机场同步规划、配套建设,在全国尚属首创。当地政府期冀随着新机场的启用,昆明空港经济区将发挥“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引领昆明乃至云南省的经济发展。
    中国民航局局长李家祥曾指出,大型国际枢纽机场已突破了单一运输功能,通过与多种产业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带动力和辐射力极强的“临空经济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2009-2010中国民用机场发展报告》也显示,在中国,机场所在地区GDP增长率往往高于城市GDP增长率,平均高出7个百分点左右。临空经济区同时还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日益成为城市新兴产业的孵化器。
    临空经济在这个层次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我国现有机场规划尚缺乏在经济区或城市群这一中观层次的规划布局。所以也影响了临空经济在这一宏观层次内的区域性整体规划。

    产业链应全球化

    现在任职中国海内外企业家交流中心副主席、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的管益忻,一直是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国的临空经济。他指出,那些热衷打造临空经济的地方主政者,必须特别重视产业链条的全球化,不能使得临空经济的发展局限于一时一地之需,必须以全球化、大视野作安排、作部署。
    以首都临空经济的发展为例。由于不断提升首都国际机场航空枢纽地位的扩散式影响,北京市顺义区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跨国公司入住,迅速带动了临空经济的规模化发展,相关产业一派欣欣向荣,如北京现代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燕京啤酒集团为代表的食品业、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周边的物流产业、北京新国展为代表的会展业以及临空经济区内的高技术产业等等。
    形成这种众多产业密集发展的态势是临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亦然。在美国,西北部城市西雅图由于地处航空枢纽的有利位置,其临空经济区目前已发展成为领先的软件产业、通讯产业、生物科技产业和医疗技术产业中心。由于临空经济区内信息、技术密集,形成了发展优势,对周边区域具有较大的技术与信息溢出效应,可为城市带来新兴产业。
    在经济全球化演进的当下世界,临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特征。管益忻认为,临空经济产业群的规划就要站在这个高度去把握和规划。他早就提出的空港国际化、辐射网络化、发展融合化,正在给予临空经济发展以更明确的,更高档次嬗变方向,更强大的动力。

    应与主城区“同城化”

    与普通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园区相比,临空经济区有着显著的优势。拥有国际航线网络的空港是国际大城市发展的支撑条件之一,这些航线也会打造繁荣的空港经济,而临近的园区不仅有便利的交通,也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据牛津经济机构(Oxford Economics)估算,机场每年每服务100万旅客可提供约1000个直接工作,支持约2950个全国性职位、2000个区域性职位、1425个子区域职位。国际机场协会(Airports Council International)资料显示,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机场周边区域的就业岗位增长速度是所在地其他区域的2~5倍; 美国芝加哥机场每年为周边地区提供38.9万个就业机会,带来130.5亿美元的经济收入。
    这些就业机会为很多人在临空经济园区内提供生活保障。这些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各项功能齐全,其未来的趋势,正朝向城市化发展,不仅有经济功能,更将附带有城市的功能。只有具有城市的功能,才能聚集人流,才具备发展的活力。这就要求临空经济区的发展要顺应城市化、同城化的趋势,以发展城市的长远眼光发展临空经济区。
    当初在为北京顺义临空经济发展做规划之时,管益忻就已提出把内涵临空经济特征的顺义打造成北京的“副都心(副中心)”,他敏锐地预见到了临空经济发展的城市化趋势。
     “这仍将是临空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7月16日,管益忻在他的办公室里向《中国航班》重申。他认为,与城市化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同城化”,这也是临空经济发展的趋向性指标,他说,“‘空港城’要与主城进行充分的‘嫁接’以有机地‘同城化’”。他以天竺临空产业园为例指出,在产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之际,已有9家银行入驻天竺临空产业园。这些金融机构的入住,标志着“空港城”城市化进程正在向更高级形态迈进。
    有专家的立论与管益忻的分析高度吻合。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允春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临空经济区的开发一定要注重发展城市功能,避免仅以产业园区或经济园区的概念来发展。而惟有成功地打造城市,临空经济才能真正促进区域发展。

    积极探索“沿临机制”

    管益忻教授认为,现在应提出打造2.0版临空经济的战略任务了。除了上述内容外,尤其应强调经济发展的“沿临机制”。他指出,一切经济发展都必须依托“沿临机制”的作用。所谓“沿临机制”,这就是说,经济发展中每一个别企业的价值链都一定要靠近交通便利的通道,不论是水路、公路、铁路,或者是空中航线,经济发达之地或者临路或者临港(水港和空港),总之只有沿临、四通八达才行。
    临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应是“沿临机制”的2.0版创新模式。作为核心,“沿临机制”的2.0版新模式必将给力于整个临空经济的机制优化。
    对空港而言,“沿临机制”的特殊性在于,临空经济具有外向型、高端性的特点。由于航运交通方式的成本偏高,不适合运送货运量太大的货物,如煤炭、矿产等,但因为其速度快的优势,使之适合运输时效性要求高且附加值高的产品,这就使得相应的物流产业有其特色。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开创了推动临空经济的新途径,之后,广州白云空港综合保税区等也纷纷上马,这些都是2.0版“沿临机制”的新特征。
    由于临空经济发展中,相关配套项目都需要大资金介入,特别是地产项目和地方政府牵头的大型服务产业项目。但调控当前,贷款受国家限制,目前从银行角度来说,不太可能提供巨额资金支持,一些地方的临空经济因为信贷紧缩已经遭遇了资金困局。管益忻指出,因此,相应的金融创新很重要。
    他说,金融机制的创新对新“沿临机制”有重要影响。譬如,对于临空经济中的大型项目,可以采用多元化投资方式,由向银行和出资方直接要钱转为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等新型融资方式,鼓励有实力的、专业性更强的航空服务企业进行行业整合。
    管益忻说,对于这些“沿临机制”的新特色,发展临空经济的那些城市应充分予以重视。 
     “临空经济要突破地域的限制,惟有在制度上创新,才能最大限度释放临空经济的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大发展。”管益忻说,一如10多年前一样,他一直关注着中国临空经济的战略走向。

(转自《中国航班》2011年第9期    李 金)


标签:经济 内核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