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宏观论坛

新的时代应当赋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新的内涵

时间:2012-3-24 15:19:22  作者:  来源:经济学家周报官网  查看:236  评论:0
内容摘要:【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关柏春】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在《经济学家周报》发表了近十篇文章,最近又发表了《剩余价值论不能用于今天的现实》一文。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关柏春】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在《经济学家周报》发表了近十篇文章,最近又发表了《剩余价值论不能用于今天的现实》一文。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唤起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它在资本主义时代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它一方面唤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另一方面也鞭策资本主义国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制度改革,包括建立现代劳动制度、现代工资法、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这些都是有利于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要唤起无产阶级革命的,但它不适应于今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讨论这样的问题是极具挑战性的,《经济家学周报》能够予以发表,这对我是极大的鼓励和支持。
  我觉得今天所讨论的“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意义”这个题目非常好。既然要讨论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意义,我在具体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前就应当把我对当今时代的看法做一个说明。我们这个时代是相对于以往的资本主义时代而言的。当然,资本主义时代还可以划分为工场手工业和大工业这样两个不同的阶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时候就把资本主义时代分成了这样两个阶段。之后,就是我们今天所处的后工业阶段(或电子时代)了。
  工场手工业已经使用风车了,但生产活动主要还是由人力推动的。那时候,工场的规模都非常有限,一般的企业也就是十个、八个人,或者十几个人,就是在制造业连四十五个人以上的企业也都非常罕见。不过,工场手工业开始了分工协作,从而就创造了一种生产力,所以参与其中的或多或少地都受益了。那时候,雇工和业主(或小资本家)之间的社会关系相当接近。当然,他们之间也不能说没有矛盾,在他们的合作过程中业主得到了较多的利益,甚至都有了一些积累。但是,那时的积累首先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所以劳动人民当时即使有反抗,也不反对那种积累,顶多也就是反对过高的积累率,所以他们之间相对还是比较和谐的。那时候,工场手工业方兴未艾,但是封建势力还在负隅顽抗,所以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雇主与封建主义的矛盾,而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则具有共同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封建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了那个社会阶段的历史潮流。斯密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学家,他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他主张劳动是商品,工资是劳动的价格,这样就肯定了资本主义。应当承认,他的这些观点还是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的,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769年,瓦特改进了蒸汽机,从此以后世界历史就进入了大工业阶段。资本主义进入大工业阶段之后,劳动者的生产资料就被剥夺了,生产资料都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里了,产生了很多上千人的大企业,造成了庞大的产业后备军,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根本对立了。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从1760年开始的,1840年完成了工业革命。在此其间,确切地说是在工业革命将要完成的时候,1825年爆发了第一次影响广泛的经济危机,随后阶级斗争就尖锐化了。在此之前资本主义还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此之后资本主义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了。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主要就是从私有制与生产的社会化相矛盾,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必然会导致严重的阶级对立这一点出发的,可以说经济危机就是资本主义从具有合理性转向不具有合理性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此之后,马克思发表了他的《资本论》。马克思科学地证明了劳动二重性理论,从而使劳动价值论科学化了,进而证明了劳动力商品范畴,证明了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通过这些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大工业阶段的剥削本质,为无产阶级进行剥夺剥夺者的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
  1946年,美国人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从此以后人类社会就进入了电子时代。此后的6—70年代,以日本的“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的实现为标志,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很多现代史专家都公认的一个黄金发展时期。电子计算机广泛运用到社会生产中之后就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大量地取代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的劳动者的职能,所以就出现了很多所谓的“无人工厂”,劳动者迅速地转移到第三产业中去了,结果使第三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时候,社会生产呈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它和大工业时期形成的社会生产的规模化和生产资料的集中化趋势恰好相反,它使生产规模小型化了,它使生产资料分散化了,结果使劳动者日益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了。相应地,资本主义制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了现代劳动制度、现代工资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还实行了高额遗产税制度和累进所得税制度。很显然,前面的三项制度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后面的两项制度是不断地分配和再分配富人财产的。实际上,在《共产党宣言》当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提出过这样的主张,现在它们基本上都成为现实了。后工业阶段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资本主义制度发生了自我更新,当然这个自我更新的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劳资矛盾就相对缓和了,世界就趋向和谐了。这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要发展创新了。当然,我们说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首先要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基点,从中概括出一系列创新性结论,这些结论和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应当是一致的。
  很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理论,但是它又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它应当结合今天的现实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为今天的现实服务。那么,它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呢?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主要体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主要是说明了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劳动者所得的工资仅仅就相当于劳动力价值,而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资本家所占有的所谓的利润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第三卷主要是说明了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说明了剩余价值在各个资本家之间的分配。也就是说,马克思通过工资、利润和利息这三个范畴就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马克思的这些理论是要唤起无产阶级革命的,我们现在则完全相反,我们今天不是要唤起革命,而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那么,我们今天怎么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呢?我们觉得,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应当从三个基本范畴出发。
  在资本主义社会,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劳动者基本上得到了自己的全部劳动。到了大工业阶段,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力,所得工资仅仅就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社会主义则根本不同,在这里劳动者付出劳动之后又直接和间接地占有了自己的全部劳动,工资是劳动的价格。
  在工场手工业阶段,业主所得的利润基本上是由他的经营劳动创造的;到了大工业阶段,资本家所得的利润实质就是剩余价值了;而在今日社会主义社会经营者所得的利润则是由经营劳动创造的,应视为经营劳动所得。
  在资本主义社会(大工业阶段),得到资本收入的都是资本家,他们的资本收入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剥削收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资本收入的都是劳动者,劳动者所得的资本收入都是由他们的劳动创造的,属于劳动收入。
  斯密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主张劳动是商品的观点,说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关系是和谐的,对于反对封建主义和推翻资本主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大工业阶段证明了劳动力商品范畴,证明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对于推翻资本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都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进入后工业时代之后,我们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现实相结合,证明劳动是商品,证明劳动有价值,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到一个新水平,从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并推动社会主义更加健康地发展。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