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众说智圣

拓荒中华思想文化的真诚巨献

时间:2012-3-22 14:53:39  作者:微 尘  来源:  查看:443  评论:1
内容摘要:陈宇先生主编的《中华智圣》已于2011年1月由华文出版社编辑出版,这是研究和传承中华思想文化道路上的具有“从无到有”标志意义的事情。陈宇先生从事中华思想文化研究近30年,个人著述70余部,他多年来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内心对史学研究的执着、热爱和传承中华思想文化的高度使命感、责任感,其...

陈宇先生主编的《中华智圣》已于20111月由华文出版社编辑出版,这是研究和传承中华思想文化道路上的具有“从无到有”标志意义的事情。陈宇先生从事中华思想文化研究近30年,个人著述70余部,他多年来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内心对史学研究的执着、热爱和传承中华思想文化的高度使命感、责任感,其对中华思想文化研究的深厚学术积淀和独到见解,是一般人望尘莫及的,特别是他将书斋理论与现实实践相结合,尝试转化为文化生产力的积极探索,其雄心抱负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更是让人肃然起敬!

《中华智圣》的出版,是陈宇先生多年中华思想文化研究心血的凝聚,是对传承中华思想文化的具有拓荒性质、梳理总结性质的巨作。这本书从其设计到内容,无不涌动着作者对中华思想文化精英的尊崇和希冀传承其思想以普世的真诚热血。

《中华智圣》编撰的亮点很多,本人阅后深有体会,吐之为快,绝无做枪手炒作之意,在这出版新书有如大白菜甩卖的时代,但愿不要堙没了这部犹如真正价值连城的珍珠的巨献。

亮点之一:该书辑录了体现中华五千年文明思想高峰的295位思想家,以一人一生平简介、一幅画像、20条最能展示其思想精粹的语录形式,并冠以“中华智圣”的称号,这是中华思想文化传承上的第一次。每位思想家的画像是专门请美院的画家根据每位思想家的生平简介,不断揣摩修改画出来的,这些画像最后也确实为本书增色不少;要从每位思想家毕生的思想宝库中找到最能代表其思想精粹的20条语录,这本身就是一项繁琐艰巨的任务,需要作者具有精深的研究功力。至于这20条语录能否准确代表每位思想家的思想精粹,见仁见智,不同的意见和争论,正是陈宇先生乐于见到的。陈宇先生以一家之言的形式,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模板或者话题,巧妙地避免了官修书需要平衡各方的难题和矛盾,从而保证了《中华智圣》的思想锐度,是其睿智之处!

亮点之二:《中华智圣》的序言题目叫作“仰望思想星空”,这篇序言不是一般程序式应景的序言,是陈宇先生本人一气呵成写就的,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耀眼才华、激情以及对中华思想文化的深度思考。该文的价值不在正文之下,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是全书的总纲。陈宇先生个人著述70余部,有一个特点,每部书的序言都是自己亲笔写就,有感而发,决不请名人名家代序,作隔靴搔痒之态,为自己的著述涂脂抹粉。文章著述的好坏留待世人评说,这是陈宇先生的个人信条。本人无意否定名人名家代序的意义和好处,只是因为本人与陈宇先生相交多年,深知其古人“士”的个性和价值观,尊重他的选择,敬佩他的坚持!

亮点之三:《中华智圣》是一部了解中华思想文化宝库的钥匙,它是一个索引目录、一个基础,甚至可以说是演化出中华思想文化万千形态的生命原浆。围绕着它,可以产生许多的衍生品,甚至可以带出一个文化产业。什么样的人够格称为思想家,甚至是中华智圣?这是一个很难回答却又是很有意思的问题,不同经历、不同价值观的人会有自己心目中的“中华智圣”。陈宇先生在其序言“思想家篇”里,关于思想家的标准,对部分专家学者的不同意见进行了梳理归纳,但也未给予明确地回答,这是一个开放的话题。本人感觉,中国古代文明作为农耕文明的代表,的确是一种早熟的文化,专家确定的思想家离现代越久远,似乎争议越少;离现代越近,争议越大。如果将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缩减思想家的人数,最后留下来的大思想家不会离开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老、庄,现代的毛泽东等寥若晨星的少数几位思想大师。另外,个人认为思想家当然要有自己系统的思想,但是这些思想还需要对世俗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思想家只是在象牙塔里进行建构或者孤芳自赏,那么,这些人并不适合被称为思想家,更谈不上“中华智圣”。

读《中华智圣》能引发人们诸多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的一生应该如何选择度过?人生在世应该做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事?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与古代相比,是否存在偏差和误区?读《中华智圣》后,感觉中国封建时代的乡村及乡村文化是很值得研究的。古人常说的“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很多名人仕途不顺,往往会选择回归故里,以教塾著述为生,这里的“故里”和“乡”,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沃土,常开风气之先;而“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在向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城市逐渐成为精英汇粹的中心,城乡割裂,乡村文化逐渐凋敝,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其间有无值得借鉴、斟酌,甚至需要重构之处呢?

本人认为,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应能从《中华智圣》中找到适合自己汲取的营养。从295位思想家的生平简历中,可以看到,有的是少年得志,年轻有为;有的是科举屡试不第,退居山田,教授乡里;有的是铮铮铁骨,忠于信念;有的是从小信佛修道,深谙佛法道经……不管其人生选择和道路如何,都可以看出这些思想家都是在各自所处的时代真诚地生活,坚守内心的信念和道德操守,不屈服于世俗眼光、坚定地走自己道路的人,尽管有的思想家在世时,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但其对宇宙、对世间的深邃洞察和思考,在做人处事中展现出的个性和风采,历百世而弥芳,让后人倾慕神往。

亮点之四:《中华智圣》的内容生动丰富,引人入胜。本人仅举在阅看全书后,感触较深的书中几例以飨读者。

关于思想家的经典名言集录,有南宋李侗的经典名言:“静中气象”、“心下热闹,如何看得道理出”;明代曹端的经典名言:“苦苦苦,不苦何以通今古?”“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欺,公则民不敢犯。公生明,廉生威”;明代冯梦龙的经典名言:“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

关于思想家的气节风骨,有元代郑思肖忠于赵宋王朝,南宋亡后,他置身家于不顾,隐居苏州,改名思肖,表示思念赵宋,取“肖”从“”之意。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表示以“南”为“所”;名住地为“本穴世界”,移“本”字之“十”置“穴”中,即“大宋”。他的日常坐卧也要向南背北。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他将其在南宋灭亡后的力作《铁函心史》,用外铁函、函内石灰、灰内锡匣、匣内生漆、书折成卷方式加以牢固地存藏,外署“大宋铁函经”,内题“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趁夜沉入苏州承天寺的一口古井里,历经355年才于明崇祯十一年冬因大旱淘井被发现,完好无损;明初方孝孺对建文帝赤胆忠心,反对朱棣篡权,不屈服于朱棣的淫威,最后方孝孺的九族再加上他的朋友、门生也算作一族,共873人,全部处死,行刑长达7日之久;明末黄道周,因抗清被俘,就义之日,其老仆哭之甚哀,黄道周安慰他说:“吾为正义而死,是为考终,汝何哀?”在东华门刑场上,向南方再拜,撕裂衣服,咬破手指,写血书遗家人:“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临刑前大呼:“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

关于思想家不愿仕途为官的,有元末郑玉,终生不求仕进,以授徒讲学为业。后其名声渐大,被当地官员推荐入朝,拜翰林待制,奏议大夫,但郑玉称病不从,在乡里以著述为事。官府派兵要挟,郑玉穿戴整齐,自缢死;清初傅山,在乾隆年间,朝廷开设博学鸿词科,傅山时年72岁,地方官逼其进京应试,他称病不去,官吏竟然命人抬其床而行,至都门外30里,傅山决死不入城,清廷得知后免试,特封“中书舍人”放还,他既不谢恩,亦不接受,出京时,送行者途为之塞,其性情志节可见一斑。

关于思想家的逸闻典故,有南宋吕祖谦,一生勤于著述,44岁去世时,留下包括撰著、整理在内的著作约有近601000万余字;宋末元初王应麟一生著作甚丰,共有600多卷,但真正让其家喻户晓的著作,却是其不经意间写就的《三字经》;明代罗钦顺辞职回乡后,很少和人来往,杜绝门徒,一人独居。淡泊名利,不为世累。居家20余年,脚不入市,每天早起,穿戴整齐,即到学古楼看书,专心致志研究思想文化;明末清初的熊伯龙于清顺治六年,清第一次开科取士中,被顺治帝钦点为一甲二名,获榜眼。黄榜散布,轰动楚地,乡上在省城贡院所在地高竖大牌坊,上书“惟楚有材”,这一赞语后在荆楚大地广为流传;明末清初方以智明确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和系统思想,比林则徐、魏源早200多年;清代思想家焦循在母亲病逝后,托疾闭户,建“雕菰楼”,足不入市10余年,专心著书。焦循的人生旅途只有57个春秋,却留下了多达450余卷的著述,内容博大精深,涉及经学、文学、史学、数学、天文、历法、医学、戏曲、金石、建筑和堪舆等领域。

《中华智圣》出版,只是陈宇先生欲行千里的一次跬步,前行的道路还会曲折艰难,还要经历坎坷,但是对于一个一心求道,心中有信念的人的勇敢探索,只会让人更增加对他的尊重,那些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真诚地祝愿《中华智圣》出版发行取得成功!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拓荒 中华 思想 文化 真诚 
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所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所选内容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本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以便即时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邮箱:zhzky102@163.com

 

主办单位:智库园(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企集成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69  备案号:京ICP备10020766号-2